勉字收录于 常用字现通表标准字体 ,相关内容:勉新华字典,勉康熙字典,勉中华字典,勉國語詞典,勉汉语字典。
【勉】的读音
勉字的拼音是:miǎn ,勉的读音为:跟我读(点击跟我读/重新读即可听到勉字读音)。
汉字 | 勉 | 拼音 | miǎn |
---|---|---|---|
繁体 | 勉 | 注音 | ㄇ一ㄢˇ |
简体部首 | 力部 | 繁体部首 | 力部 |
总笔画 | 9画 | 部外笔画 | 7画 |
勉字结构 | 左下包围结构 | 勉字五行 | 水 |
勉字叠字 | 非叠字 | 勉字拆字 | 无拆字 |
五笔打勉 | QKQL | 勉字郑码 | RJRY |
勉四角码 | 24412 | 勉字电码 | 517 |
勉统一码 | 基本区 U+52C9 | 勉仓颉码 | NUKS |
勉造字法 | 形声:从力、免声 | 汉英互译 | endeavor, make effort; urge |
【勉】的意思
基本字义
勉
⒈ 力量不够而尽力做:勉力。勉强(
)。勉为其难。⒉ 劝人努力,鼓励:勉励。勉勖。勉慰。自勉。互勉。
⒊ 努力:勤勉。奋勉。
详细解释
〈动〉
(形声。从力,免声。本义:力所不及而强作)
同本义 [force sb. to do sth.]
勉,彊也。——《说文》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楚辞·离骚》
勉力不时。——《荀子·天论》
又如:勉意(勉强;勉为其难)
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尔其勉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注:“谓努力。”
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论衡》
又如:勉勉(努力的样子);勉旃(努力);勉农(努力从事农务);勉厉(努力)
勉励,鼓励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商君书·垦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不加勉,而民自尽竭。——《管子》
又如:勉学;勉勖(勉励);勉劳(勉励慰劳);勉厉(劝勉鼓励);勉慰(勉励安慰);勉喻,勉谕(晓谕,劝说)
通“免”。除去,脱掉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国语·晋语八》
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曾子立事篇》
【勉】的笔顺和笔画
1、勉字的笔顺为:ノフ丨フ一ノフフノ,笔顺读作: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撇、竖弯钩、横折钩、撇。
2、勉字的总笔画为:9画。部首是:力部,部首笔画:2划,部首外笔画:7画。
3、勉字的笔顺笔画的写法顺序如下:
【勉】字的近义词,【勉】字的反义词
查无勉的近义词
暂无勉的反义词
【勉】字的翻译
勉字的英语翻译:strive,encourage,endeavour to,exert oneself,
勉字的德语翻译:miǎn
勉字的法语翻译:miǎn
【勉】字组词造句
勉字怎么组词?
勉力、勉励、勉勉强强、勉强、勉强、勉强
勉字怎么造句?
他不去算了,你别勉强他了。
小王同志因作战勇敢,受到团部的嘉勉。
这点饲料,只勉强够小兔吃一天。
我们要像先进工作者一样勤勉工作。
离开母校那天,同学们互相勉励,赠言留念。
如果这是任务所需,我愿意忍辱负重,勉力而为。
老师勉励我们,凡事以恆,切忌一暴十寒。
检查会上,肇事者很勉强地说了几句聊以塞责的话。
他博学多才,不求闻达,清心寡欲,以富贵浮云自勉。
我们提倡在同志和朋友之间,和而不同,相帮共勉,一起进步。
他缺乏古代文学的修养,勉强作旧体诗,结果画虎类狗,不伦不类。
子孙好逸恶劳,不愿勤勉做事,以致好的家道不能传承。
她看得津津有味,直到外婆来催她上床的时候,才勉强地把手中的书放下。
李老师常以铁杵磨针来勉励同学们应努力求学,以图日后有所成就。
父亲常以逆水行舟来劝勉我们,求学必须努力不懈,不能有一天荒废。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边远地区,农民们靠着广种薄收,也可勉强度日。
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能补拙,所以只要勤勉不懈,谁都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
那年灾荒,父亲去世了,我们生活无着,只好到大户人家打杂,讨一点残羹冷炙勉强度日。
【勉】字康熙字典
勉【子集下】【力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亡辨切《集韻》《韻會》《正韻》美辨切,音免。《說文》强也。从力,免聲。《廣韻》勖也,勸也。《增韻》勤也。《禮·表記》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又通作免。《前漢·薛宣傳》宣因移書勞免之。
又《谷永傳》閔免遁樂。《註》師古曰:閔免,猶黽勉也。
【勉】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卷十三】【力】。
『說文解字』
彊也。从力免聲。亡辨切
『說文解字注』
(勉)勥也。勥舊作彊。非其義也。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毛詩黽勉、韓詩作密勿。爾雅作??。大雅毛傳曰。亹亹、勉也。周易鄭注。亹亹猶??也。从力。免聲。亡辨切。古音當在十三部。
【勉】字源字形
勉字源演变
金文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