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毯」全文/注释/译文/赏析 - 白居易的诗句大全

红线毯是由唐朝作者白居易写的一首诗句,这是一首乐府的诗句,目的的诗句,讽刺的诗句,文章中包含红线毯全文,红线毯译文,红线毯注释,红线毯赏析等内容。

《红线毯》,作者:白居易,朝代:唐。译文对照

《红线毯》全文阅读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译文解释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松软的质地、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随便踏践。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

《红线毯》注释大全

①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

②练:亦作“湅”。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周礼·天宫·染人》:“凡染,春暴练。”

③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④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⑤毳(cuì):指鸟兽的细毛。

⑥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⑦地衣:即地毯。

《红线毯》拼音

Gong Xian Tan ,Ze Jian Qiao Si Qing Shui Zhu ,Jian Si Lian Xian Gong Lan Ran 。

Ran Wei Gong Xian Gong Yu Lan ,Zhi Zuo Pi Xiang Dian Shang Tan 。Pi Xiang Dian An Shi Zhang Yu ,

Gong Xian Zhi Cheng Ke Dian Pu 。Cai Si Rong Rong Xiang Bi Bi ,Xian Ruan Hua Xu Bu Sheng Wu 。

Mei Ren Ta Shang Ge Wu Lai ,Luo Wa Xiu Xie Sui Bu Mei 。Tai Yuan Tan Se Cui Lv Ying ,

Shu Dou Ru Bao Jin Hua Leng ,Bu Ru Ci Tan Wen Ju Rou ,Nian Nian Shi Yue Lai Xuan Zhou 。

Xuan Cheng Tai Shou Jia Yang Zhi ,Zi Wei Wei Chen Neng Jie Li 。Bai Fu Tong Dan Jin Gong Zhong ,

Xian Hou Si Duo Juan Bu De 。Xuan Cheng Tai Shou Zhi Bu Zhi ,Yi Zhang Tan ,Qian Liang Si 。

De Bu Zhi Han Ren Yao Nuan ,Shao Duo Ren Yi Zuo De Yi 。

《红线毯》赏析摘录

《红线毯》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