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文/注释/译文/赏析 - 李白的诗句大全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由唐朝作者李白写的一首诗句,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诗句,情感的诗句,怀古的诗句,季节的诗句,咏史的诗句,景点的诗句,目的的诗句,秋天的诗句,景色的诗句,数字的诗句,文章中包含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译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注释,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赏析等内容。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作者:李白,朝代:唐。译文对照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文阅读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译文解释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注释大全

⑴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朓楼。

⑺谢公:谢朓。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拼音

Jiang Cheng Ru Hua Li ,Shan Wan Wang Qing Kong 。

Jiang Bian De Cheng Chi Hao Xiang Zai Hua Zhong Yi Yang Mei Li ,Shan Se Jian Wan ,Wo Deng Shang Xie Tiao Lou Yuan Tiao Qing Kong 。

Liang Shui Ga Ming Jing ,Shuang Qiao La Cai Hong 。

Liang Tiao Jiang Zhi Jian ,Yi Tan Hu Shui Xiang Yi Mian Ming Liang De Jing Zi ;Jiang Shang Liang Zuo Qiao Fang Fo Tian Shang La Xia De Cai Hong 。

Ren Yan Han Ju You ,Qiu Se Lao Wu Tong 。

Ju Lin You Lin Yan Ying Zai Ling Ren Gan Dao Han Yi De Chui Yan Zhi Zhong ;Qiu Se Cang Mang ,Wu Tong Ye Yi Jing Xian De Cui Lao 。

Shei Nian Bei Lou Shang ,Lin Feng Huai Xie Gong 。

Chu Le Wo Hai You Shei Hui Xiang Zhao Dao Xie Tiao Bei Lou Lai ,Ying Zhao Xiao Sa De Qiu Feng ,Huai Nian Xie Xian Sheng Ne ?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赏析摘录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 诗词名句网>>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