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注释/译文/赏析 - 韩愈的诗句大全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由唐朝作者韩愈写的一首诗句,这是一首古文观止的诗句,送别的诗句,目的的诗句,场景的诗句,赠序的诗句,初中文言文的诗句,文言文的诗句,文章中包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注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赏析等内容。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作者:韩愈,朝代:唐。译文对照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阅读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解释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注释大全

1.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2.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3.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4.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5.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6.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7.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8.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9.矧(shěn):何况。

10.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1.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2.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3.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4.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15.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6.谢:告诉。

17.出而仕:出来做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拼音

Yan Zhao Gu Chen Duo Gan Kai Bei Ge Zhi Shi 。Dong Sheng Ju Jin Shi ,Lv Bu De Zhi Yu You Si ,Huai Bao Li Qi ,Yu Yu Kuo Ci Tu 。Wu Zhi Ji Bi You Ge Ye 。Dong Sheng Mian Hu Zai !

Fu Yi Zi Zhi Bu Yu Shi ,Gou Mu Yi Jiang Ren Zhe Jie Ai Xi Yan 。Shen Yan Zhao Zhi Shi Chu Hu Ji Xing Zhe Zai !Ran Wu Chang Wen Feng Su Yu Hua Yi Yi ,Wu E Zhi Ji Jin Bu Yi Yu Gu Suo Yun Xie ?Liao Yi Wu Zi Zhi Hang Bo Zhi Ye 。Dong Sheng Mian Hu Zai !

Wu Yin Zi You Suo Gan Yi 。Wei Wo Diao Wang Zhu Jun Zhi Mu ,Er Guan Yu Ji Shi ,Fu You Xi Shi Tu Gou Zhe Hu ?Wei Wo Xie Yue :“Ming Tian Zi Zai Shang ,Ke Yi Chu Er Shi Yi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赏析摘录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 古诗文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