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字收录于 常用字现通表标准字体 ,相关内容:对新华字典,对康熙字典,对中华字典,对國語詞典,对汉语字典。
【对】怎么读
汉字 | 对 | 拼音 | duì |
---|---|---|---|
部首 | 寸 | 笔画 | 5 |
五笔 | CFY | 五行 | 火 |
繁体 | 對 | 怎么读 | 跟我读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BF9 | 字形分析 | 左右结构 |
仓颉编码 | edi | 郑码编码 | xsds |
四角编码 | 74400 | 笔顺编码 | 54124 |
【对】笔顺笔画
1、对字的笔顺编码是:54124。
2、对字的部首是寸,对字的结构为:左右结构,对字笔划顺序是:横撇/横钩、点、横、竖钩、点。
3、对的笔画动图顺序如下:
4、对在康熙字典中的笔画为:【寅集上】【寸】對·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对】基本解释
1.回答:对答如流。
2.向着;朝着:枪口对准敌人。
3.对抗;敌对:对手。针锋相对。
4.对待。例 :对事不对人。
5.正确;正常;相合:这话很对。神色不对。数目不对,还差一些。
6.把两个东西 放在一起比较,看是否相符合:校对。对表。
7.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把破镜片对到一起。 对榫。
8.投合;适合:俩人很对脾气。对心思。
9.成双的:对联。
10.搀入(多指液体):对 水。
11.?介词。1. 与“对于”用法基本相同,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你的建议,他很重视。2. 对 待:小王对他有意见。3. 朝;向:对人民负责。
【对】网络解释
对,dui,从丵(zhuo)从口从寸。一只手拿着点燃的蜡烛,有“向着”的意思。对,对或从士。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为言,多非诚对,故去其口以从士也。(1) (会意。从口,从“丵”( 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2) 同本义 [answer;reply]
【对】康熙字典
【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音碓。【說文】應無方也。本作。【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于天下。【註】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說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又【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註】離席對也。
又次對,轉對。【王球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
又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註】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
又對簿。【史記·李將軍傳】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又敵也。【吳陸遜曰】劉備今在境界,此疆對也。
又凡物峙曰對。【杜甫·萬丈潭詩】山危一徑盡,岸絕兩壁對。
【对】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卷三】【丵】。
『說文解字』
譍無方也。从丵从口从寸。對,對或从士。漢文帝以爲責對而爲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从士也。都隊切文四,重二
『說文解字注』
或从士。漢文帝?爲責對而面言。依廣韵訂。多非誠對。故去其口?從士也。鍇曰。士、事也。取事實也。按篇、韵皆作土。未知孰是。趙氏明誠曰。據古鐘鼎皆作對。是漢文亦從古耳。非?更也。【对】文言文
①回答。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②并着;向着。《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③敌对;对立。《三国志?诸葛亮传》:“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
④配偶。《后汉书?梁鸿传》:“择对不嫁。”
⑤对偶的词句。如“对联”、“对句”。
【对薄】受审问。薄,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薄。
【对策】⒈古代科举考试取士的一种方法。用政治、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考者对答。明清时在殿试时进行。⒉对付的策略或办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