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字收录于 常用字现通表标准字体 ,相关内容:豆新华字典,豆康熙字典,豆中华字典,豆國語詞典,豆汉语字典。
【豆】怎么读
汉字 | 豆 | 拼音 | dòu |
---|---|---|---|
部首 | 豆 | 笔画 | 7 |
五笔 | GKUF | 五行 | 火 |
繁体 | 豆 | 怎么读 | 跟我读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C46 | 字形分析 | 单一结构 |
仓颉编码 | mrt | 郑码编码 | ajua |
四角编码 | 10108 | 笔顺编码 | 1251431 |
【豆】笔顺笔画
1、豆字的笔顺编码是:1251431。
2、豆字的部首是豆,豆字的结构为:单一结构,豆字笔划顺序是:横、竖、横折、横、点、撇、横。
3、豆的笔画动图顺序如下:
4、豆在康熙字典中的笔画为:【酉集中】【豆】豆·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0。
【豆】基本解释
1.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科。豆子。豆荚(豆角儿)。豆浆。豆绿。煮豆燃萁。目光如豆。
2.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豆儿。
3.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豆。
4.姓。
【豆】网络解释
豆,读作:dòu。汉字基本字义是指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比如“土豆儿”。古代指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豆。也是中国姓之一。
【豆】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徒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竇。【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爲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楚、宋、衞謂桮爲豆籠。【註】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
又【韻略】穀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豆】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卷五】【豆】。
『說文解字』
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豆)古食肉器也。考工記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傳曰。四()古文豆。鍇本如此作。玉篇亦曰?古文。當近是。
【豆】文言文
①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如高脚盘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豆类植物。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③古代的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豆羹】⒈一豆之羹,只微少、微细。⒉豆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