幑字收录于 常用字现通表标准字体 ,相关内容:幑新华字典,幑康熙字典,幑中华字典,幑國語詞典,幑汉语字典。
【幑】怎么读
汉字 | 幑 | 拼音 | huī |
---|---|---|---|
部首 | 巾 | 笔画 | 14 |
五笔 | TMTT | 五行 | 无 |
繁体 | 幑 | 怎么读 | 跟我读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E51 | 字形分析 | 左中右结构 |
仓颉编码 | houbk | 郑码编码 | oilm |
四角编码 | 28240 | 笔顺编码 | 33225212523134 |
【幑】笔顺笔画
1、幑字的笔顺编码是:33225212523134。
2、幑字的部首是巾,幑字的结构为:左中右结构,幑字笔划顺序是:撇、撇、竖、竖、竖折/竖弯、竖、撇、竖、横折钩、竖、撇、横、撇、捺。
3、幑的笔画动图顺序如下:
4、幑在康熙字典中的笔画为:【寅集中】【巾】幑·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1。
【幑】基本解释
古同“徽”。
【幑】网络解释
未检索到幑字的网络释义。
【幑】康熙字典
【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音揮。【廣雅】幡也。
又【說文】幟也,以絳幑帛,著於背。【韻會】若今救火衣。
又通作徽。【左傳·昭二十一年】揚徽者,公徒也。【註】徽,識也。【疏】徽識,制如旌旗,書其所任之官與姓名於其上,被之於背。【釋文】識,本又作幟。【前漢·王莽傳】殊徽幟。【註】徽幟,通謂旌旗之屬也。
【幑】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卷七】【巾】。
『說文解字』
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从巾,微省聲。《春秋傳》曰:“揚幑者公徒。”許歸切
『說文解字注』
(幑)幑識也。三字一句。各本刪幑字。識作幟。今正。?絳帛。句。箸於背。各本絳下衍幑字。誤移識上之幑於此也。今刪。六月詩。識文鳥章。鄭箋。識幑識也。將帥以下衣皆箸焉。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鄭注。屬謂幑識也。大傳謂之幑號。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皆其舊象。司常又曰。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矦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帥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斿車載旌。皆畫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鄭?。幑識、旌旗之細也。士喪禮。爲銘各以其物。以?長半幅。赬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於末。此葢其制也。大閱禮象而爲之。兵凶事。若有死事者。則以相別也。左傳曰。揚幑者公徒也。杜注曰。幑、幑識也。大傳曰。殊幑號。鄭曰。幑號、旗之名也。覲禮曰。公矦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賈公彦云。此旂、鄭雖不解。鄭注夏官。仲夏辨號名。此表朝位之旂。與銘旌及在軍幑識同。皆以尺易仭小而爲之也。按古朝覲軍禮皆有幑識。而幑各書作徽。容是叚借。識各書作幟。則是俗字。唐初釋玄應曰。幟與識本無二音。若毛詩作織。則亦叚借字也。許書及杜注皆幑識也三字爲句。淺者皆刪去一字不完。以絳帛者、用絳帛爲之。周禮。九旗之帛皆用絳。則其細亦皆用絳可知也。箸於背者、專謂軍禮象銘旌而爲之者。下文云若今救火衣。鄭注周禮云。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皆其舊象。葢此等皆箸於背以爲表識也。衣部卒下曰。衣有題識者。卽鄭所云亭長箸絳衣也。从巾。微省聲。許歸切。十五部。春秋傳曰。掦幑者公徒。昭公二十一年左傳文。按曰揚則旌旗而非箸背者。若今救火衣然也。此與箸於背相屬。
【幑】文言文
暂无幑字的文言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