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字词语的

今天词语大全网站要给大家提供的是关于三字词语的,这篇内容中收录了较多的关于三字词语的,部分词语有拼音和释义,关于三字词语的都摘录于汉语词典,希望这些关于三字词语的能够帮助到您。

三尸[sān shī]释义道家称在人体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过恶。

三门[sān mén]释义: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郑玄 注:“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孙诒让 正义:“云‘天子十二门’者,四旁各三门,总十二门。”","2.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礼记·明堂位》“天子应门”汉 郑玄 注:“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孔颖达 疏:“此经有库门、雉门,又《檀弓》云:‘鲁庄公 之丧,既葬,而絰不入库门。’定 二年‘雉门灾’。是 鲁 有库、雉,则又有路门,可知 鲁 既有三门,则餘诸侯亦有三门。”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庙位昭穆》引 敖继公 曰:“诸侯三门库、雉,路。则库门为大门,左宗庙,右社稷。”清 龚自珍《燕昭王求仙台赋》:“重以三门六衢,上輦蓾车,下不通清渠。”","3.比喻人品形成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门:由於情欲,入自禽门;由於礼义,入自人门;由於独智,入自圣门。”","4.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取其吉义。《奇门遁甲·四时通用八门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从开、休、生三门,大吉。”《后汉书·文苑传·高彪》:“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李贤 注:“《太一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发三门者,开门、休门、生门。”唐 玄宗《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元君 六甲符。”后世行师临战,仿休、生等八门而布阵,三门所指亦同。南朝 梁简文帝《从军行》:“三门应遁甲,五垒学神兵。”唐 杨炯《昭武校尉曹通神道碑》:“登坛拜将,授鉞行师,开《太乙》之三门,闭《阴符》之六甲。”","5.指寺院大门。《释氏要览·住处》:“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北周 庾信《至老子庙应诏》诗:“三门临 苦县,九井对 灵谿。”元 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呀!他在我三门下写下两句诗。”明 何景明《游洪法寺塔园土山》诗:“三门上岌嶪,玉柱撑云露。”","6.泛指大门或外门。《红楼梦》第五二回:“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道我们里头规矩。”","7.山名。一名 三门山,又名 砥柱。在 河南 陕县 东北的 黄河 之中。其山有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三门,故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山穿既决,水流疎分,指状表目,亦谓之 三门 矣。”唐 黄滔《融结为河岳赋》:“三门 九曲,竞呈昇没之源;太华 维 嵩,交闢奔衝之路。”金 王渥《三门津》诗:“大河 三门 险,神 禹 万世功。”

三辅[sān fǔ]释义:1.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汉 初京畿官称内史,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都尉)合称三辅。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皆在 长安 城中。《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颜师古 注:“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左右内史也。”《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武帝 太初 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 渭城 以西属右扶风,长安 以东属京兆尹,长陵 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2.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明 何景明《送张元德侍御巡畿内》诗:“三辅自来多寇盗,五陵今日更豪雄。”清 黄遵宪《天津纪乱》诗之一:“何堪三辅地,棼乱遂如丝。”","3.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为辅国将军,慕容评 为辅弼将军,左长史 阳骛 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见《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三宫[sān gōng]释义:1.古代诸侯夫人之宫。《礼记·祭义》:“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郑玄 注:“诸侯夫人三宫,半王后也。”《穀梁传·桓公十四年》:“甸粟而纳之三宫。”范宁 注:“三宫,三夫人也。”杨士勋 疏:“礼,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故知三宫是三夫人宫也。”","2.指后妃之宫。唐 李憕《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应制》诗:“别馆春还淑气催,三宫路转凤凰臺。”","3.谓天子、太后皇后。《汉书·王嘉传》:“自贡献宗庙三宫,犹不至此。”颜师古 注:“三宫,天子、太后皇后也。”清 方文《宋遗民咏·汪大有》:“三宫既北迁,侍卫同驱驰。”","4.谓明堂辟雍灵台。《文选·张衡<东京赋>》:“乃营三宫,布教颁常。”薛综 注:“三宫,明堂辟雍、灵臺。”汉 李尤《辟雍赋》:“太学既崇,三宫既章,灵臺司天,群曜弥光。”唐 武则天《明堂乐章·迎送王公》:“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参见“三雍”。","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汉 王逸 注:“天有三宫,谓紫宫、太微、文昌也。”唐 杨炯《送刘校书从军》诗:“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6.道教谓双目为絳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合称“三宫”。唐 吕岩《别诗》之二:“三宫自有迴流法,万物那无运用方。”《云笈七籤》卷八二:“远世弃欲,息役沉光,涤清三宫,凝定九府。”","7.道教指 西玄山 清灵宫、葛衍山 紫阳宫、郁绝根山 极真宫。《云笈七籤》卷一○五:“三山有三府名曰三宫。西玄山 为 清灵宫,葛衍山 为 紫阳宫,鬱絶根山 为 极真宫。”

三从[sān cóng]释义:1.旧礼教认为妇女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谓之“三从”。","2.指从曾祖、从祖、从父。

三穴[sān xué]释义:三窟。

三金[sān jīn]释义:1.三种金属。多指金、银、铜。","2.佛教语。三密(身密、语密、意密)金刚的略称

三孔[sān kǒng]释义:1.三个孔穴。","2.三个来源。","3.宋孔文仲及弟武仲、平仲并以文名,时号“三孔”。

三茅[sān máo]释义:1.古代祭祀用的三脊茅草。","2.指传说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第三[dì sān]释义

三醉[sān zuì]释义:1.三次喝醉。","2.石名。","3.芙蓉之一种。

三体[sān tǐ]释义: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4.汉字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承禎 颇善篆、隶书,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咸平年表上之。”","5.汉字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清[sān qīng]释义:1.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南朝 梁 沉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此盖栖灵五岳,未驾夫三清者也。”唐 吕岩《七言》诗之四八:“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 玉帝 乡。”","2.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 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 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 道德天尊 的合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与同两个道童火攻道人张挂三清,众家铺设齐备,动起法器。”","3.唐 殿名,在 长安 大明宫 内。唐 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我君六叶继圣,熙乎玄风;三清 垂拱,穆然紫极。”王琦 注:“《玉海》:唐 大明宫 内有 三清殿。”唐 人亦借指朝廷。《旧唐书·郑畋传》:“陛下过垂採听,超授恩荣,擢於百里之中,致在 三清 之上。”","4.酒名。即清酒。晋 潘岳《桔赋》:“三清既设,百味星烂。”唐 骆宾王《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诗:“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参见“三酒”。","5.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6.三位清廉的人。明 陈道亨,新建 人,万历 十四年进士,官 南京 吏部郎中。同里 邓以讚,衷贞吉 亦官 南京,为官皆清廉,人号“江 右三清”。见《明史·陈道亨传》。

三宅[sān zhái]释义:指上古时常伯、常任、準人三种官职

三福[sān fú]释义: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三藩[sān fān]释义:1.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淮阳顷王 昞、济阴悼王 长。《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党 惟荒忒。”李贤 注:“谓 千乘、淮阳、济阴 并早殁也。”","2.指 南朝 齐 之 会稽、南徐州 和 南兖州。《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李善 注:“子良 又为 会稽 太守、南徐州 刺史、南兖州 刺史,斯谓之三藩也。”","3.清 称 明 末之 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 清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4.清 初封 明 降将 吴三桂 为 平西王,镇 云南;耿继茂 为 靖南王(后子 精忠 嗣),镇 福建;尚可喜 为 平南王,镇 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 子)、耿精忠相继反 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 子)、耿精忠相继反 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三山[sān shān]释义: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则 瀛洲 也。”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 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横纵六里听 张仪。”","2.福州 的别称。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东有 九仙山,北有 越王山,故 福州 又称 三山。见 宋 曾巩《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3.冠名。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元 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明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4.指三山骨。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三山骨”。","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郭沫若《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萧华《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三高[sān gāo]释义:1.现在的含义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总称。","2.古代指吴越地区的三位高士春秋越大夫范蠡(鸱夷子皮)功成身退西晋张翰(季鹰)知机还乡,晚唐诗人龟蒙(鲁望)隐居甫里,被后人合称为“三高”,宋人在吴江县垂虹桥南建有三高祠。宋词中常用此典咏吴江,抒发怀古幽思,也借以寄托隐逸情怀

三度[sān dù]释义:1.三种尺寸。","2.指治国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

三司[sān sī]释义: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唐 张说《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三公”。","2.唐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唐 宋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五代 特重其职,至 宋 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4.宋 代于 广州、明州、杭州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宋史·食货志下八》:“﹝ 熙寧 ﹞九年,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明 州市舶,诸舶皆隶 广州 一司。令 师孟 与三司详议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第二节:“九七一年,太宗 灭 南汉,即在 广州 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 杭州、明州 置市舶司,与 广州 合称‘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对外贸易港。”","5.明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穀,其考核则听於府部。”

三色[sān sè]释义:1.三种颜色。","2.三种容色。","3.指骰子。赌具。掷骰子时一般用三枚,故称。

三鼎[sān dǐng]释义: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三川[sān chuān]释义: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 以 泾、渭、洛 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 二年,西周 三川皆震。”韦昭 注:“三川,涇、渭、洛,出於 岐山。”(2)东周 以 河、洛、伊 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洛、伊,故曰三川。”","2.指洛阳。南朝 宋 颜延之《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唐 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三川,今 洛阳 也。”

三极[sān jí]释义:三才,天、地、人。

三尺[sān chǐ]释义:1.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2.指法律古时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三尺法简称三尺。

三象[sān xiàng]释义:1.乐曲名。《吕氏春秋·古乐》:“ 商 人服象,为虐於东夷, 周公 遂以师逐之,至於 江 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高诱 注:“《三象》, 周公 所作乐名。”《淮南子·齐俗训》:“其乐:《大武》、《三象》、《棘下》。” 高诱 注:“《三象》、《棘下》, 武王 乐也。”","2.日、月、星。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议谥》:“含精灵于五纬,驾贞明于三象。” 唐 韦表微 《池州夫子庙麟台》诗:“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三黜[sān chù]释义:1.三次被罢官。","2.形容宦途不利

三教[sān jiào]释义:1.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2.指儒家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三纲[sān gāng]释义:1.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2.佛寺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三字[sān zì]释义: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2.知制诰别称。","3.指“莫须有”三字。

三自[sān zì]释义:1.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参见三自一包”。","2.指解放后我国基督广大爱国教徒开展的“自治、自养、自传运动。1954年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三正[sān zhèng]释义: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2.指夏、殷、周三代。","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三圣[sān shèng]释义:1.三个圣人。指尧、舜、禹。","2.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3.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4.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三师[sān shī]释义:1.北魏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唐 窦常《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3.三国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故 郑伯 合围之。”","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唐 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三师七僧”。

三易[sān yì]释义: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3.三次变换

三魂[sān hún]释义道家谓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元,三曰幽精。见《云笈七籤》卷十三。

三千[sān qiān]释义: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2.泛言数目之多。三国 魏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唐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3.指三千大千世界。南朝 宋 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三上[sān shàng]释义:1.指马上、枕上、厕上。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清 赵翼《寄题法梧门祭酒诗龛图》诗:“杜 诗万里行,欧 诗三上成。”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四:“魏善伯 徵士,题 范覲公 中丞厕云: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於今过十年。”","2.上上、上中、上下。泛指上等。宋 梅尧臣《依韵和胡舍人见唁》:“校文岂论居三上,赋分由来本下中。”

三能[sān néng]释义:1.星名。即三台。","2.指三公。

三江[sān jiāng]释义: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总称。","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三湘[sān xiāng]释义: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2.指沅湘、潇湘、资湘。","3.指湖南。

三白[sān bái]释义:1.三度下雪。《全唐诗》卷八八载《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宋 苏轼《次韵陈四雪中赏梅》:“高歌对三白,迟暮慰 安仁。”金 元好问《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河南 冬来已三白,土膏坟起如蜂房。”明 唐寅《拟瑞雪降群臣贺表》:“祥徵三白,允昭圣德之符。”","2.指盐、萝卜、饭。三者皆白色,故谓。《续谈助》卷五引 唐 杨华《膳夫经手录》:“萝卜,贫寠之家,与盐、饭皆行,号为三白。”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六:“东坡 尝与 刘贡父 言:‘某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復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 问三白。答曰:‘一撮盐,一楪萝卜,一盌饭,乃三白也。’”","3.指三白酒。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江 南之三白,不脛而走半九州矣,然 吴兴 造者,胜於 金昌。”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其中矫矫独出者,则有 松江 之三白,色微黄极清,香沁肌骨,惟稍烈耳。”参见“三白酒”。","4.西瓜的一种。其皮、瓤、子俱白,故名。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西瓜》:“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5.同“三白法”。《高僧传·遗身·元慧》:“何谓三白?通曰:事理二种,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二身不遍触、口诵真经、意不妄缘,此三明白非黑业也。”

三本[sān běn]释义: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4.三个本源

三院[sān yuàn]释义:唐 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

三史[sān shǐ]释义:魏 晋 南北 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三灾[sān zāi]释义:佛教谓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刀兵疫疠、饥馑为小三灾,起于住劫中减劫之末;火、风、水为大三灾,起于坏劫之末。见《俱舍论·分别世品》。亦泛指灾难

三同[sān tóng]释义:1.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为馆职。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五:“章子厚 与 晁 秘监 美叔,同生乙亥年,同榜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元祐 间,子厚 有诗云:‘寄语三同 晁秘监’,寄语乃谓此也。”","2.指干部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刘大柱 笑眯了眼睛,替妹妹介绍道:‘这是 冯均 同志,在我家三同的。’”陈卓乾《两颗流弹》:“王书记 作了几点指示:要加强三同,做贫雇农知心朋友。”

三岛[sān dǎo]释义:1.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2.指日本。

三倍[sān bèi]释义:三的倍数数量

三合[sān hé]释义:1.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 疏:“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而总云生者,凡万物初生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楚辞·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2.三次交合。《神异经·中荒经》:“西方深山有兽焉,面目手足毛色如猴,体大如驴,善缘高木,皆雌无雄,名绸,顺人三合而有子。”","3.三度交锋;三个回合。《史记·项羽本纪》:“楚 挑战三合,楼烦 輒射杀之。”《北史·艺术传·王春》:“从寅至午,三合三离,将士皆惧。”《说唐》第四五回:“战了三合,被 叔宝 一枪刺落马下。”","4.谓三者合而为一。《云笈七籤》卷十:“夫道得三乃成,故言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夫三者,谓道、德、人也。”","5.阴阳相传以十二支配五行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谓之“三合”,据以选择吉日良时。宋 周密《齐东野语·用事切当》:“淳熙 中,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寿宫,置酒赋诗为乐,从臣皆和。周益公 诗云:‘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盖 高宗 生於 大观 丁亥,孝宗 生於 建炎 丁未,光宗 生於 绍兴 丁卯故也。阴阳家以亥卯未为三合一时,用事可谓切当。”元 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一折:“不甫能就三合天地婚,避孤虚日月轮。”《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十月初二日,正是阴阳不将三合吉日,你就这天过去。”","6.指三个字母拼合。清 龚自珍《正译·正密部》:“正音宜大书,带音宜旁书,二合以济声之穷,三合以济二合之穷,四合以济三合之穷。”

三越[sān yuè]释义:指 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

三条[sān tiáo]释义:1.见“三条路”。","2.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

三壶[sān hú]释义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三关[sān guān]释义: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 山西 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 上党 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彊敌?”李贤 注:“三关,谓 上党关、壶口关、石陘关。”(2)阳平关(今 陕西 沔县 西)、江关(今 四川 奉节 东)、白水关(今 四川 旧 昭化 西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刘禪 入臣。”李善 注:“蜀有 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 河南 信阳 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 中,立州於 义阳郡。有三关之隘。”(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今 河北 雄县、霸县 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关,以为 霸州。癸卯,取 瓦桥关,以为 雄州”宋 徐无党 注:“世宗 下三关,瓦桥、益津 以建州及见,淤口关 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闕不书。”(5)明 代以 雁门、宁武、偏头 为外三关,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紫荆、倒马 为内三关,在今 河北 曲阳 之北。《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 雁门、寧武、偏头 ……又於 宣、大 三关间,各设劲兵。”清 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三关者,雁武、宁武、偏头 也。在 太原 之北,大同 之南。”清 冯桂芬《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曲阳 在 居庸、紫荆、倒马 内三关之南,距 倒马 百二十里。”","2.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梁丘子 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 元阳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3.特指下丹田。《黄庭内景经·脾长》:“闭塞三关握固停。”梁丘子 注:“脐下三寸为元关,亦曰三关,言固精护气不妄施泄。”前蜀 杜光庭《王宗玠宅弘农郡夫人圣日修大醮词》:“正身心於九室,捡神气於三关。”《西游记》第四一回:“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衝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4.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四诊总括: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注:“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

三族[sān zú]释义: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 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 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 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 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 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 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贤 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父母、兄弟妻子也。”","2.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墨子·号令》:“其以城为外谋者,三族。”《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遂刺杀 高 於斋宫,三族 高 家以徇 咸阳。”","3.指上古 帝鸿、少暤、颛顼 之不才子,即 浑沌、穷奇、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 尧,尧 不能去。”《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 穷奇。顓頊 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 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 尧,尧 未能去。”

三坟[sān fén]释义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 孔颖达 疏引。近人 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 夷吾 所记 泰山 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 伏羲 作,《归藏》为 神农 作,《乾坤》为 黄帝 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 宋 人伪造

三单[sān dān]释义:犹三军

第三[dì sān]释义

三方[sān fāng]释义:1.三个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个地域。","2.太平天囯避“皇”字讳,称三皇为三方。参见“三方五氏”。

三王[sān wáng]释义:1.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2.指 周 之 太王、王季、文王。《国语·周语下》:“以太蔟之下宫,布令於 商,昭显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韦昭 注:“三王,太王、王季、文王 也。”","3.王 姓三名人之合称。(1)汉 之 王奉光、王商、王凤。《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 宣、元、成、哀 外戚兴者,许、史、三 王、丁、傅 之家,皆重侯累将。”颜师古 注:“三王,谓 邛成侯 及 商、凤 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 的封爵。(2)汉 之 王尊、王章、王骏。《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 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 骏 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 赵、张,后有三 王。’”晋 潘岳《西征赋》:“赵 张 三 王 之尹京,定国 释之 之听理。”(3)唐 之 王珣、王玙、王瑨。《新唐书·王珣传》:“﹝ 王方翼 ﹞子 珣,字 伯玉,与兄 璵、弟 瑨 以文学称,时号‘三王’。”(4)唐 之 王勃、王绪、王仲舒。唐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及得三 王 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清 钱谦益《寄侯豫章督学江西》诗:“励俗蒸尝先两庙,採风词翰继三 王。”清 赵翼《陔馀丛考·四三王》:“唐 滕王阁 有三 王、则 王勃 作序,王绪 作赋,王仲舒 作修阁记也。”

三心[sān xīn]释义:1.谓心志不专一。","2.佛教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为三心。见《金刚经》。

三霄[sān xiāo]释义三霄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是明代许仲琳小说《封神演义》人物,死后封神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为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胞妹兼师妹。

三原[sān yuán]释义:三次原宥。

三世[sān shì]释义:1.三代,常指祖孙三代。","2.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第二代日本移民子女

三寸[sān cùn]释义:指舌。

三途[sān tú]释义:1.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

三冬[sān dōng]释义:指冬季的三个月。也指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十二月

三轨[sān guǐ]释义:乃种轨范之意。

三精[sān jīng]释义:谓日、月、星。

三鲜[sān xiān]释义:多种鲜美的做菜或馅的原料,如虾、鸡、鱼、海参等。

三光[sān guāng]释义古时指日、月、星。

三检[sān jiǎn]释义:谓三种检验之法。

三道[sān dào]释义: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宋 苏洵《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三案[sān àn]释义:指 明 宫庭中发生于 神宗 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 光宗 泰昌 元年红丸案和 熹宗 天启 初的移宫案。当时奸党首领 魏忠贤 借此为名,编《三朝要典》一书,以诬陷东林党人成为 明 代历史著名的三大案。《明史·光宗纪赞》:“ 光宗 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三变[sān biàn]释义: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儼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3.三种变化。指 周公 三变:于 文王 时能子,于 成王 幼时能武,于 成王 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 汉 魏 为一变,晋 宋 至 唐 初为一变,盛 唐 以后又一变。见 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 有天下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 唐 初 王勃、杨炯 为一变,玄宗 时 张说、苏颋 为一变,大历、贞元 间 韩愈、柳宗元 等倡导古文运动逐步确立以散文为主的 唐 代古文,为一变。","6.三种变化。指禾苗生长始于粟,生于苗,成于穗。《淮南子·缪称训》:“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孤乡邱而死,我其首禾乎!’”高诱 注:“三变,始於粟,粟生於苗,苗成於穗也。”","7.三种变化。指不肖子之三变。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不肖子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蠹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汪遵》:“与夫朱门富家,积书万卷,束在高阁,尘暗籤轴,蠹落帙帷;网好学之名,欺盲聋之俗,非三变之败,无一展之期。”

三重[sān chóng]释义:1.三种隆重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2.三种隆重礼仪。指夏、商、周三王之礼。","3.三层。

三才[sān cái]释义:1.天、地、人。","2.三位齐名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3.三种材料

三刀[sān dāo]释义:《晋书·王濬传》:“梦悬三刀於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 惊觉,意甚恶之。主簿 李毅 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 益州 乎?’及贼 张弘 杀 益州 刺史 皇甫晏,果迁 濬 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 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駟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唐 柳宗元《奉和周二十二丈》诗:“梦喜三刀近,书嫌五载违。”明 何景明《送江华州》诗:“少年乘五马,何夜梦三刀。”沉砺《读书》诗:“但使心波清一勺,何庸梦境绕三刀。”

三界[sān jiè]释义: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2.犹三届,三期。

三吴[sān wú]释义:1.地名。晋 指 吴兴、吴郡、会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水》:“永建 中,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会稽)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以东为 会稽。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 其一焉。”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逸少 右军,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2.地名。唐 指 吴兴、吴郡、丹阳。《通典·州郡十二》:“苏州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丹阳 为 三吴。齐 因之。陈 置 吴州。隋 平 陈,改曰 苏州。煬帝 初,復曰 吴州,寻为 吴郡。大 唐 为 苏州,或为 吴郡。”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今天安危在于 淮 楚。师振则 三吴 安,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唐 杜牧《题桐叶》诗:“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3.地名。宋 指 苏州、常州、湖州。宋 司马光《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4.泛指 长江下游一带。唐 李白《猛虎行》:“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金 刘致君《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三吴 清兴入淋浪。”

三黄[sān huáng]释义:即三簧锁

三雄[sān xióng]释义:1.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韩信、彭越、英布。","2.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魏、蜀、吴三国之主。

三祖[sān zǔ]释义:1.指三位祖先。《左传·哀公二年》:“曾孙 蒯聵 敢告皇祖 文王、烈祖 康叔、文祖 襄公 ……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杨伯峻 注:“三祖,皇祖、烈祖、文祖。”《文选·潘岳<关中>诗》:“三祖在天,圣皇绍祚。”李善 注引 臧荣绪《晋书》:“宣帝 追号曰 高祖,文帝 号曰 太祖,武帝 号曰 世祖。”《金史·礼志一》:“至 唐高宗 始以 高祖 太宗 崇配。垂拱 初,又加以 高宗,遂有三祖同配之礼。”","2.指 三国 魏 武帝 曹操、文帝 曹丕、明帝 曹叡。《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有司奏:武皇帝 拨乱反正,为 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 应天受命,为 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明帝)制作兴治,为 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朝,万世不毁。”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魏 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旧唐书·德宗纪下》:“文雅中兴,夐高前代,《二南》、三祖,岂盛於兹。”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

三商[sān shāng]释义:犹言三刻。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 孔颖达 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 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 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 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 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 夏、商 之商不同。苏易简 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近人起凤 亦持此说,谓“啇”即滴之省文,“三啇”即漏三滴,见《辞通》卷二四。

三门[sān mén]释义: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郑玄 注:“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孙诒让 正义:“云‘天子十二门’者,四旁各三门,总十二门。”","2.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礼记·明堂位》“天子应门”汉 郑玄 注:“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孔颖达 疏:“此经有库门、雉门,又《檀弓》云:‘鲁庄公 之丧,既葬,而絰不入库门。’定 二年‘雉门灾’。是 鲁 有库、雉,则又有路门,可知 鲁 既有三门,则餘诸侯亦有三门。”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庙位昭穆》引 敖继公 曰:“诸侯三门库、雉,路。则库门为大门,左宗庙,右社稷。”清 龚自珍《燕昭王求仙台赋》:“重以三门六衢,上輦蓾车,下不通清渠。”","3.比喻人品形成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门:由於情欲,入自禽门;由於礼义,入自人门;由於独智,入自圣门。”","4.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取其吉义。《奇门遁甲·四时通用八门捷法》:“凡每日出入用事,从开、休、生三门,大吉。”《后汉书·文苑传·高彪》:“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李贤 注:“《太一式》:‘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发三门者,开门、休门、生门。”唐 玄宗《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元君 六甲符。”后世行师临战,仿休、生等八门而布阵,三门所指亦同。南朝 梁简文帝《从军行》:“三门应遁甲,五垒学神兵。”唐 杨炯《昭武校尉曹通神道碑》:“登坛拜将,授鉞行师,开《太乙》之三门,闭《阴符》之六甲。”","5.指寺院大门。《释氏要览·住处》:“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北周 庾信《至老子庙应诏》诗:“三门临 苦县,九井对 灵谿。”元 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呀!他在我三门下写下两句诗。”明 何景明《游洪法寺塔园土山》诗:“三门上岌嶪,玉柱撑云露。”","6.泛指大门或外门。《红楼梦》第五二回:“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道我们里头规矩。”","7.山名。一名 三门山,又名 砥柱。在 河南 陕县 东北的 黄河 之中。其山有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三门,故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山穿既决,水流疎分,指状表目,亦谓之 三门 矣。”唐 黄滔《融结为河岳赋》:“三门 九曲,竞呈昇没之源;太华 维 嵩,交闢奔衝之路。”金 王渥《三门津》诗:“大河 三门 险,神 禹 万世功。”

三戒[sān jiè]释义:1.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2.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3.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三略[sān lüè]释义:古兵书名。相传为 汉 初 黄石公 作,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

三韩[sān hán]释义:汉 时 朝鲜 南部有 马韩、辰韩、弁辰(三国 时亦称 弁韩),合称 三韩。

三奇[sān qí]释义:1.三个阳爻。汉 焦赣《易林·剥之旅》:“三奇六耦,相随俱市,王孙善贾,先得利宝,居止不安,大盗为咎。”","2.术数家以乙、丙、丁为天上三奇,甲、戊、庚为地下三奇,辛、壬、癸为人间三奇。“三奇”出现于年、月、日,顺布为吉。明 沉鲸《双珠记·母子分珠》:“三奇六甲未应通,雨偏侵漏屋,风不助冥鸿。”清 钱谦益《星士陈叟生子》诗:“三奇六合人谁晓,汤饼筵前问乃翁。”","3.中医指人的精、气、神。《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龟鹿二仙胶》“上用铅罈,如法熬胶”﹝集注﹞引 李中梓 曰:“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

三田[sān tián]释义: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孔颖达 疏:“一岁三时田猎。猎在田中,又为田除害,故称田也。”","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三田。唐 吕岩《赠刘芳处士》诗:“悠悠忧家復忧国,耗尽三田元宅火。”宋 范成大《宿妙庭观次东坡旧韵》:“升隆三田自有丹,浪寻盘鼎斸仙坛。”沉钦韩 注引《玄奥集》:“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明 宋濂《傅同虚像赞》:“将求子於外兮,则鍊精於三田;欲索君於内兮,则游神乎八天。”

三舞[sān wǔ]释义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 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汉 郑玄 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 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 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 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 魏 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

三普[sān pǔ]释义: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三茅[sān máo]释义:1.古代祭祀用的三脊茅草。","2.指传说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三仙[sān xiān]释义:1.传说三国 吴 主 孙权 之祖 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 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后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唐 李峤《瓜》诗:“六子方呈瑞,三仙实可嘉。”","2.指三位翰林学士。唐 白居易《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诗:“碧落三仙曾识面,年深记得姓名无?”

三车[sān chē]释义: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2.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三周[sān zhōu]释义:1.古代亲迎之礼。新郎亲御妇车,车轮行三周匝,再交由御人驾御。《仪礼·士婚礼》“御者代”汉 郑玄 注:“行车轮三周,御者乃代壻。”《礼记·昏义》:“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孔颖达 疏:“御轮三周者,谓壻御妇车之轮三匝。”","2.三度环绕。《左传·成公二年》:“齐 师败绩,逐之,三周 华不注。”","3.三周年。《南史·循吏传序》:“郡县居职,以三周为小满。”

三霄[sān xiāo]释义三霄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是明代许仲琳小说《封神演义》人物,死后封神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为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胞妹兼师妹。

三益[sān yì]释义:1.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后汉书·冯衍传下》:“臣自惟无三益之才,不敢处三损之地。”晋慧远《庐山东林杂诗》:“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宋苏轼《除吕公著守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制》:“朕重失此三益之友,而閔劳以万几之烦。”","2.借指良友。","3.指梅、竹、石。

三相[sān xiāng]释义:1.三位丞相。指汉代朱博、平当、王嘉。","2.三位丞相。指唐代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3.唐代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

三姑[sān gū]释义:1.传说中的管蚕女神。元 马臻《村中书事》诗之一:“村妇相逢还笑问,把蚕今岁是三姑?”明 高启《养蚕词》:“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清 翟灝《通俗编·禽鱼》:“《月令广义》:凡四孟年,大姑把蚕,四仲年,二姑把蚕,四季年,三姑把蚕。”","2.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三建[sān jiàn]释义中药附子、天雄、乌头的合称。

三余[sān yú]释义: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餘。’或问三餘之意。","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三公[sān gōng]释义古代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周朝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魏晋后三公多无实权,为荣誉职。明清恢复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为荣誉衔。

三河[sān hé]释义:泛指全国的江河。

三火[sān huǒ]释义:1.三堆火。","2.燃烧三日夜炉火。","3.三度焚烧。","4.即三毒。

三号[sān hào]释义:1.三次号哭。","2.第三次鸣叫

三平[sān píng]释义:明 马森、郑晓、周延 三人屡平疑狱,时称“三平”。

三峰[sān fēng]释义:1.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2.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3.华州之代称

三四[sān sì]释义:1.犹言再三再四。","2.表示为数不多。

三一[sān yī]释义:1.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2.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云笈七籤》卷四九:“三一者,精、神、炁混三为一也。”","3.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唐 景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序》:“总玄枢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 阿罗訶 歟!”参阅“三位一体”。

三六[sān liù]释义:指十八。《文选·论衡·<东京赋>》:“巨猾閒舋,窃弄神器;歷载三六,偷安天位。”薛综 注:“谓 王莽 篡位一十八年也。”《宋书·符瑞志上》:“汉 元、成 世,道士言:‘讖者云:赤厄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祚极三六,当有龙飞之秀,兴復祖宗。’”南朝 梁简文帝《东风伯劳歌》:“少年年几方三六,含娇聚态倾人目。”

三河[sān hé]释义:泛指全国的江河。

三版[sān bǎn]释义:见“三板”。

三尺[sān chǐ]释义:1.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2.指法律古时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三尺法简称三尺。

三象[sān xiàng]释义:1.乐曲名。《吕氏春秋·古乐》:“ 商 人服象,为虐於东夷, 周公 遂以师逐之,至於 江 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高诱 注:“《三象》, 周公 所作乐名。”《淮南子·齐俗训》:“其乐:《大武》、《三象》、《棘下》。” 高诱 注:“《三象》、《棘下》, 武王 乐也。”","2.日、月、星。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议谥》:“含精灵于五纬,驾贞明于三象。” 唐 韦表微 《池州夫子庙麟台》诗:“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三分[sān fēn]释义:1.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 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清 唐孙华《涿州怀古》诗:“三分 巴蜀 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2.指 三国史话。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霍四究 説《三分》,尹常 卖《五代史》。”","3.十分之三。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4.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唐 孔颖达 疏:“此梅虽落,其实十分之中尚七未落,已三分落矣。”

三多[sān duō]释义: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男子。’尧曰‘辞’。”明李渔《慎鸾交·赠妓》:“长幡绣佛祝三多。”","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三镜[sān jìng]释义:见“三鑑”。

三轮[sān lún]释义:1.佛教语。谓佛以身、口、意三净业碾摧众生之惑业。","2.即三轮车安装三个轮的脚踏车,装置车厢或平板,用来载人或装货。

三别[sān bié]释义:指 唐 杜甫 的著名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反[sān fǎn]释义:1.三个来回。汉 班固《白虎通·耕桑》:“天子耕东田,而三反之。”","2.三种自相矛盾行为。《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论》“王肃 亮直多闻”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刘寔 以为 肃 方於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卞望之 云:‘郗公 体中有方於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脩计较,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三:“东坡 题 鲁直草书《尔雅》后云:‘鲁直 以真实心出游戏法,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磊落人録细碎书,亦三反也。’”","3.三度反叛。《晋书·刘牢之传》:“﹝ 牢之 ﹞将北奔 广陵 相 高雅之,欲据 江 北以距 玄,集众大议。参军 刘袭 曰:‘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将军往年反 王兗州,近日反 司马郎君,今復欲反 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4.指一九五一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二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三反’是斗那些被资产阶级腐蚀的工作人员,‘五反’是斗资产阶级,狠狠地斗了一下。”","5.多次往返。《战国策·齐策四》:“梁 使三反,孟尝君 固辞不往也。”《明史·刘綎传》:“使者三反,綎 皆单骑俟道中。”

三杰[sān jié]释义: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汉 代的 张良、韩信、萧何。《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近 汉高祖 擥三杰以兴帝业,西楚 失雄俊以丧成功。”宋 陈善《扪虱新话·汉高祖项羽机会得失》:“汉高帝 尝与诸将论 汉 所以得天下,与 项羽 所以失天下,帝自谓能用三杰,而 项羽 不能用 范增,故得失异。”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周 有十乱而国以兴,汉 有三杰而基业以立。”","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三国 蜀 的 诸葛亮、关羽、张飞。《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进围 成都 数十日,璋 出降”裴松之 注引《傅子》:“刘备 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 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 勇而有义,皆万人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 备 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 唐 代的 宋璟、张说、源乾曜。《新唐书·宋璟传》:“十七年,为尚书右丞相,而 张説 为左丞相,源乾曜 为太子少傅,同日拜。有詔太官设饌,太常奏乐,会百官尚书省东堂。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

三礼[sān lǐ]释义: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3.指丧礼葬礼祭礼

三体[sān tǐ]释义: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4.汉字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承禎 颇善篆、隶书,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咸平年表上之。”","5.汉字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叶[sān yè]释义:1.三世。","2.指荠、葶苈、菥蓂三种野菜。","3.犹言三杯。

三走[sān zǒu]释义三度败逃。

三齐[sān qí]释义:1.三倍于 齐国 的势力。《战国策·燕策一》:“夫一 齐 之强而 燕 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 齐 临 燕,其祸必大矣。”","2.秦 亡,项羽 以 齐国 故地分立 齐、胶东、济北 三国,皆在今 山东 东部,后泛称“三齐”。《史记·项羽本纪》:“﹝ 田荣 ﹞并王 三齐。”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齐 与 济北、胶东。”《魏书·尒朱荣传》:“时 邢杲 寇乱 三齐。”金 马定国《客怀》诗:“三齐 虽淡薄,留此亦何心。”张恭《雌雉啼》诗:“反不如当年饿死漂渚侧,又何须勛名赫燿封 三齐。”

三房[sān fáng]释义:1.指明堂、明房、丹田之房。","2.指同宗族分衍出来的三个支派。","3.三房妻室。

三空[sān kōng]释义:指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三辰[sān chén]释义:指日、月、星。《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杜预 注:“三辰,日、月、星也。”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瀆之纪于地。”宋 梅尧臣《效阮步兵一日一日》诗:“四序相盛衰,三辰运光魄。”清 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三违[sān wéi]释义:1.谓因道不行而三次去官。","2.谓三度未见。

三界[sān jiè]释义: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2.犹三届,三期。

三天[sān tiān]释义: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4.泛指天空。","5.指清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三品[sān pǐn]释义:1.三种,三类。","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三乘[sān shèng]释义:1.三乘(sānshèng):1.三乘车。每乘四马。","2.三乘(sānchéng):2.佛教语。一般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3.道教语。谓以元始天尊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灵宝天尊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道德天尊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三一[sān yī]释义:1.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2.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云笈七籤》卷四九:“三一者,精、神、炁混三为一也。”","3.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唐 景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序》:“总玄枢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 阿罗訶 歟!”参阅“三位一体”。

三次[sān cì]释义:1.三回。如:去了三次。","2.指朝、野、市三处。《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韦昭 注:“次,处也。三次,谓朝、野、市也。”

三点[sān diǎn]释义: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槃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三行[sān xíng]释义:1.祝酒三次。汉 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酒若三行,便宜严驾。”《宋史·乐志十三》:“醆斝三行,盛仪斯举。”","2.三种德行。《周礼·地官·师氏》:“﹝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3.春秋 时用战车作战,晋文公 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国 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三支步兵,称“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军战车作战两者合称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荀林父 将中行,屠击 将右行,先蔑 将左行。”杜预 注:“晋置上、中、下三军,今復增置三行,以辟天子六军之名。”","4.旧指厨夫、油伙及茶房

三点[sān diǎn]释义: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槃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三好[sān hǎo]释义:1.三种爱好。汉 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南史·萧琛传》:“琛 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2.三个方面都好。多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郭沫若《青年与春天》诗:“春天在向青年微笑,欢迎呀,优秀的学生三好!”纪朵《北京的声音》:“我的哥哥是个三好学生,身体很棒,一肚子学问。”

三会[sān huì]释义:指 弥勒佛 的三次说法大会。佛教称兜率天弥勒降生 翅头末城,学道成佛,在 华林园龙华树下开三次法会。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见《弥勒下生经》。

三风[sān fēng]释义:1.指巫、淫、乱三种恶劣风气。《南齐书·萧赤斧传》:“嗣主不纲,穷肆陵暴,十諐毕行,三风咸袭。”清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山岳崩頽,江河日下;三风不儆,六逆弥臻。”详“三风十愆”。","2.指学风、党风、文风。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郭小川《痛悼伟大的领袖和导师》诗:“一九四二年,您为 日本 投降,做了最周密的准备,整顿三风。”","3.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三种作风。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这次整风就是整顿三风,整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赵朴初《普天乐》曲:“总结十年经验,安排一代工程。已听百家鸣,渐见三风整。”

三壶[sān hú]释义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三马[sān mǎ]释义:1.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2.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3.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三资[sān zī]释义:[enterprises in the three forms of sino-joint venture,cooperative business and exclusively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侨资、外资、中外合资的合称。

三阳[sān yáng]释义:1.《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2.古人农历十一冬至阳生十二月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唐 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艺文类聚》卷八引 南朝 宋 孔皋《会稽记》:“餘姚县 南百里,有 太平山 ……三阳之辰,华卉代发。”宋 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西游记》第四四回:“三阳转运,万物生辉。”参见三阳开泰”。","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5.晋 张载 字 孟阳,张协 字 景阳,张亢 字 季阳,合称“三 阳”。唐 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魏 则十 龙 儒雅,晋 则三 阳 藻缀。”宋 梅尧臣《送少卿知宣州》诗:“族本三 阳 重,诗从小 谢 清。”","6.唐 代宫殿名。《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 久视 元年﹞復於 神都,作 三阳宫。”唐中宗《石淙》诗:“三阳 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三轨[sān guǐ]释义:乃种轨范之意。

三清[sān qīng]释义:1.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南朝 梁 沉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此盖栖灵五岳,未驾夫三清者也。”唐 吕岩《七言》诗之四八:“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 玉帝 乡。”","2.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 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 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 道德天尊 的合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与同两个道童火攻道人张挂三清,众家铺设齐备,动起法器。”","3.唐 殿名,在 长安 大明宫 内。唐 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我君六叶继圣,熙乎玄风;三清 垂拱,穆然紫极。”王琦 注:“《玉海》:唐 大明宫 内有 三清殿。”唐 人亦借指朝廷。《旧唐书·郑畋传》:“陛下过垂採听,超授恩荣,擢於百里之中,致在 三清 之上。”","4.酒名。即清酒。晋 潘岳《桔赋》:“三清既设,百味星烂。”唐 骆宾王《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诗:“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参见“三酒”。","5.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6.三位清廉的人。明 陈道亨,新建 人,万历 十四年进士,官 南京 吏部郎中。同里 邓以讚,衷贞吉 亦官 南京,为官皆清廉,人号“江 右三清”。见《明史·陈道亨传》。

三言[sān yán]释义:1.三句话。《左传·昭公十四年》:“平丘 之会,数其贿也,以宽 卫国,晋 不为暴。归 鲁 季孙,称其诈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虐。邢侯 之狱,言其贪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乎?”《吕氏春秋·慎小》:“齐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羣臣皆説。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高诱 注:“是三言也。”《宋史·苏轼传》:“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2.三个字。《战国策·齐策一》:“齐 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郭靖君 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3.指三言诗。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三言兴於 虞 时,元首之诗是也。”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六言起於 汉 司农 谷永,三言起於 晋 夏侯湛。”","4.指 明 冯梦龙 纂辑的三种短篇小说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恒言》。”

三剑[sān jiàn]释义:1.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2.三把宝剑

三垣[sān yuán]释义:我国古代文学家将天体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其他星座。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的合称。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天道·三垣》:“三垣: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三垣,四十七星。”明 张居正《宫殿记》:“﹝三大都﹞鸿图华构,鼎峙於南北,譬之三垣丽天,太乙之所更居也。”清 曹寅《黄河看月示子猷》诗:“阴森浚九地,晃朗排三垣。”

三龙[sān lóng]释义:1.三条龙。汉 焦赣《易林·丰之需》:“三龙北行,道逢六狼。”","2.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初三杰 张良、萧何、韩信。唐 马总《意林》附编引《裴氏新语》:“汉祖 驂三龙而乘云路,振长策而驱天下。三龙,人杰也。”","3.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代 蔡邕、崔寔、许受。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蔡邕、崔寔 号‘并凤’,又与 许受 号‘三龙’。”","4.喻三位杰出者。喻 宋 代 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宋史·孙逢吉传》:“孙逢吉 字 从之 ……弟 逢年、逢辰,皆有文学行义,时称‘孙氏三龙’。”","5.喻 三国 时 魏 蜀 吴 三国。唐 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海水昔飞动,三龙纷战争。”王琦 注:“三龙,蜀、魏、吴。”

三官[sān guān]释义: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吕氏春秋·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高诱 注:“三官,农、工、贾也。”","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汉 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史记·平準书》:“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 上林 三官铸。”裴骃 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 元鼎 二年初置,掌 上林苑,属官有 上林 均输、钟官、辨铜令。”","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 时 魏国 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詔曰:‘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勛 无活分,而汝等欲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当令十鼠同穴。’”《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官,廷尉正、监、平也。”","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 注:“三官,天地水也。”唐 吴筠《游仙》诗:“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軿。”明 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吕氏春秋·任数》:“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废矣。”高诱 注:“三官,耳、目、心。”","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淮南子·诠言训》:“食之不寧於体,听之不合於道,视之不便於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高诱 注:“三官,三关,谓食、视、听也。”

三黜[sān chù]释义:1.三次被罢官。","2.形容宦途不利

三雅[sān yǎ]释义:《太平御览》卷八四五引《典论》:“刘表 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三杀[sān shā]释义:1.指上杀、下杀、旁杀。语本《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旁及兄弟,其服丧期限依亲疏之别而递减。《北史·张普惠传》:“窃闻三杀九亲,别疏昵之叙;五服六术,等衰麻之心。皆因事饰情,不易之道者也。”","2.古代天子诸侯无事每年三次田猎射杀牲禽,一以供祭祀,二以享宾客,三以充君之庖厨,谓之“三杀”。《宋书·礼志四》:“今既无復四方之祭,三杀之仪,旷废来久,禽获牲物,面伤翦毛,未成禽不献。”参阅《礼记·王制》。","3.指喝杀、吓杀和饿杀。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言事者旧有三杀之语。街里喝杀,朝里吓杀,家里饿杀。饿杀,谓俸薄也。”

三刑[sān xíng]释义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新唐书·吕才传》:“长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南阳 多近亲,非俱当六合。”《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相传始於 唐 李虚中,然三刑六合,贞观 初已闢其説,似非起於 李 也。”

三天[sān tiān]释义: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4.泛指天空。","5.指清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三江[sān jiāng]释义: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总称。","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三聚[sān jù]释义: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三野[sān yě]释义:中国人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略称

三翼[sān yì]释义古代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

三百[sān bǎi]释义:《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三花[sān huā]释义:1.三花树略称。","2.三辫;三片。","3.道教指人的精、气、神。","4.宋苏轼《三朵花》诗序:“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后因以冠簪三花指修炼得道。

二三[èr sān]释义: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宋 文天祥《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汉 王褒《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唐 皎然《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石楠《张玉良传》:“她一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汉 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清 李渔《奈何天·逃禅》:“正是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宋 陈亮《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三声[sān shēng]释义:旧指军中用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三顾[sān gù]释义:1.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2.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三福[sān fú]释义: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三都[sān dū]释义:1.三个都城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 之 费、孟孙 之 成、叔孙 之 郈,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杜预 注:“三都,费、郈、成 也。”","2.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卫、魏 三国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高诱 注:“三都,赵、卫、魏。”","3.三个都城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长安 为西都,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4.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吴 都 建业、魏 都 邺。《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李善 注:“三都,蜀、吴、魏 也。”","5.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广都、新都。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 以 成都、广都、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蜀 有三都,谓 成都、广都,此其一焉。”","6.三个都城。唐 都 长安,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7.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唐 齐己《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明 沉鲸《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清 彭极《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清 周亮工《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原注:“汀(福建 长汀)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三少[sān shào]释义: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唐 杨炯《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2.三位知名年轻人。(1)晋 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 王氏 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 尝谓 羲之 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 阮主簿。’裕 亦目 羲之 与 王承、王悦 为 王氏 三少。”(2)唐 李嗣真 与同时学士 赵献臣、徐昭 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3.谓三度返老还少。宋 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 宇文士及《粧台记序》:“春秋 之初,有 晋 楚 之谚曰:‘夏姬 得道,鸡皮三少。’”明 杨慎《武后生牙》:“史称 武后,年七十,盛自拂拭,不觉衰耗,始信 夏姬 年踰七十,而鸡皮三少。”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变旧成新》:“岂非作者功臣使得为鷄皮三少之女。”

三玄[sān xuán]释义: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沿用之。","2.指日、月、星。","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三三[sān sān]释义:1.谓三乘以三。《宋书·律历志上》:“黄钟之律长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长二尺七寸,古之制也。”","2.童谣名。宋 苏轼《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诗:“算来九九无多日,唱着三三忆旧游。”王文诰 辑注引 冯应榴 曰:“《唐书》童謡:打麦三三三。”明 袁宏道《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农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3.指三三径。清 曹寅《寄题东园》诗之六:“桃坞下多蹊,三三别一径。”参见三三径”。","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逸周书·酆谋》:“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殴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咈,厥徵可因。’”孔晁 注:“言三让、三同、三虞无违,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三麦[sān mài]释义:小麦、大麦、元麦的合称。

三案[sān àn]释义:指 明 宫庭中发生于 神宗 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 光宗 泰昌 元年红丸案和 熹宗 天启 初的移宫案。当时奸党首领 魏忠贤 借此为名,编《三朝要典》一书,以诬陷东林党人成为 明 代历史著名的三大案。《明史·光宗纪赞》:“ 光宗 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三立[sān lì]释义:谓立德、立功、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穆叔 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节操》:“论曰:范宣 之三立,德居其首;夫子之四科,行在其先。”按:“三立”乃 穆叔 之言,王定保 误作 范宣子。参见“三不朽”。

三冬[sān dōng]释义:指冬季的三个月。也指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十二月

三省[sān xǐng]释义: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三班[sān bān]释义:1.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2.见“三班六房”。","3.昼夜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三吏[sān lì]释义:1.即三公。《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於三吏。”杜预 注:“三吏,三公也。三公者,天子之吏也。”北齐 杜弼《檄梁文》:“位此三吏,邑啟千社。”参见“三公”。","2.指三卿。《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孔晁 注:“三吏,三卿也。”","3.指 唐 杜甫 的著名诗作《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文学史上与他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