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杖的杖的四字词语

今天词语大全网站要给大家提供的是权杖的杖的四字词语,这篇内容中收录了较多的权杖的杖的四字词语,部分词语有拼音和释义,权杖的杖的四字词语都摘录于汉语词典,希望这些权杖的杖的四字词语能够帮助到您。

杖几[zhàng jǐ] ,释义:亦作“杖机”。拐杖与几案。多为老人用具。杖,行走中扶持;几,平时靠倚。

枷杖[jiā zhàng] ,释义:谓上枷并受杖刑。

乡杖[xiāng zhàng] ,释义:《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明 唐顺之《希周兄八十》诗:“三十年前事未遥,兄时乡杖我垂髫。”

杖乡[zhàng xiāng] ,释义: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 梁 沉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沉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2.代指六旬老人。唐玄宗《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杖家”。

擀面杖[gǎn miàn zhàng] ,释义:擀面用的木棍儿。

彩杖[cǎi zhàng] ,释义:用彩绸装饰的木杖。

爪杖[zhǎo zhàng] ,释义:一种生活用品。形如手而弯其指,有长柄,背痒时用以抓爬。亦名如意。

杖力[zhàng lì] ,释义:依靠武力。《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丰爵厚赏止於死战之士,则民利於有乱,俗竞於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斑杖[bān zhàng] ,释义:1.藕的别名。","2.虎杖的别名,茎上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点。","3.斑竹所制的手杖。

放杖丸[fàng zhàng wán] ,释义:一种药名,主治肾脏风毒积滞,腰膝沉重。

画杖[huà zhàng] ,释义:1.饰有纹彩的球杖。","2.画油画时用以镇腕之杖。

决杖[jué zhàng] ,释义:处以杖刑。用大荆条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杖鼓[zhàng gǔ] ,释义:鼓名,打击乐器。

责杖[zé zhàng] ,释义:谓以杖刑责罚。

杖期[zhàng qī] ,释义: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参阅《仪礼·丧服》。

杖脊[zhàng jǐ] ,释义:以杖挞脊背。杖刑中最重的一种。

杖制[zhàng zhì] ,释义: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 周 显德 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宋 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杖制》:“旧制杖皆削节目,常行杖大头二分七釐,小头一分七釐,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皆长三尺五寸。”

九节杖[jiǔ jié zhàng] ,释义:1.传说仙人所用的手杖。","2.泛指手杖。

杖马箠[zhàng mǎ chuí] ,释义:执马鞭。《汉书·娄敬传》:“杖马箠去居 岐,国人争归之。”颜师古 注:“箠,马策也。杖谓柱之也。云杖马箠者,以示无所携持也。”

青筇杖[qīng qióng zhàng] ,释义:筇竹制成的手杖。筇竹,出 四川 邛崃山,可为手杖。

挺杖[tǐng zhàng] ,释义:方言。棍棒。

担杖[dān zhàng] ,释义:1.亦作“担仗”。担子。指行李、货物等。","2.扁担。

镫杖[dèng zhàng] ,释义:亦作“鐙仗”。即镫棒。

科杖[kē zhàng] ,释义:谓处以杖刑。宋 苏轼《乞医疗病囚状》:“欲乞每有病囚,令狱官、县令具保,明以申州,委监医官及本辖干繫官吏觉察,如诈称病,狱官、县令皆科杖六十。”《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十五年,户部议:‘准法,输官物用四钞……若輒取户钞,或追验於人户者,科杖。’”

柺杖[guǎi zhàng] ,释义:即拐杖。

犁杖[lí zhang] ,释义:犁。

剔牙杖[tī yá zhàng] ,释义:剔除牙垢的细棍。

杖仁[zhàng rén] ,释义:倚仗仁德。

哀杖[āi zhàng] ,释义:丧礼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称“哀杖”。

鞭杖[biān zhàng] ,释义:亦作“鞕杖”。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

杖咸[zhàng xián] ,释义:盛杖的匣子。

卭杖[qióng zhàng] ,释义:筇竹制的手杖。

代杖丹[dài zhàng dān] ,释义:一种药。

桐杖[tóng zhàng] ,释义:1.古时为母送丧时拄的孝杖。","2.桐木作的手杖。

襁杖[qiǎng zhàng] ,释义:襁褓和藜杖。繦,通“襁”。

杖拏[zhàng ná] ,释义:1.持桨。","2.借指渔父。

委杖[wěi zhàng] ,释义:见“委仗”。

面杖[miàn zhàng] ,释义:亦作“麵杖”。擀面杖。制作面食时用的木棍儿。

犀杖[xī zhàng] ,释义:犀角制成的手杖。

植杖[zhí zhàng] ,释义:1.倚杖。扶杖。《论语·微子》:“子路 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 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后因以“植杖”为典。晋 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一:“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唐 韦嗣立《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赠张左丞崔礼部崔光禄》诗:“褰帘出野院,植杖候柴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降及 春秋,植杖之叟,耦耕之夫,贩牛之商,斲轮之工,散见於传记诸书,犹往往不絶。”","2.立杖。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张七 ﹞乃诣神祠祷曰:‘小人不幸,为剧盗逼,穷迫无路,敬植杖神前,视所向而往。’杖仆向东北,乃迤邐行乞至 天津。”

倚杖[yǐ zhàng] ,释义:1.依赖。","2.拄着手杖。

甲杖[jiǎ zhàng] ,释义:见“甲仗”。

龙杖[lóng zhàng] ,释义:亦作“龙仗”。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费长房 者,汝南 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龙杖”美称竹杖。唐 骆宾王《出石门》诗:“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宋 陶穀《清异录·骄龙杖》:“天师 杜光庭 骄龙杖,红如猩肉,重若玉石……相传是仙人留赐。”元 谢宗可 有《龙杖》诗。

环杖[huán zhàng] ,释义:犹藜杖。隐士所持的手杖,杖柄环曲,故名。

擀杖[gǎn zhàng] ,释义:即擀面棒。

赐杖[cì zhàng] ,释义:1.古代帝王对有功年老的大臣赐予手杖,以为荣宠。又对高年赐予王杖,为养老之礼。始行于 汉,后世不废。清 查慎行《山野老人远来祝万寿者以千计目睹盛事纪之以诗》:“赐酺还赐杖,好向后生夸。”《清史稿·沉德潜传》:“復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歷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2.皇帝或尊长对臣下施以杖刑。元 虞集《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间车驾时巡,既度 居庸,皇太后宫幄在 龙虎臺,猝遣使召公宫门下,以中旨切责之,赐杖,公创甚,舆归京师。”明 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一·伶官干政》:“伶人恣横,至操文学词臣进退之权,不待与 钱寧 通逆 濠,已当寸磔矣,乃仅赐杖遣戍凶终,世谓尚未蔽辜云。”清 昭槤《啸亭杂录·马僧》:“余醉与材官角斗,将军怒,赐杖。”

杖履[zhàng lǚ] ,释义: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唐 李商隐《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清 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 苏轼《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明 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清 姚鼐《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3.谓拄杖漫步。唐 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清 曹寅《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云巔,行歌弔龙宅。”

木杖[mù zhàng] ,释义:木制的拐杖。

箠杖[chuí zhàng] ,释义:1.棍棒。汉 王充《论衡·订鬼》:“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2.用棍棒拷打。元 刘祁《归潜志》卷八:“兴定 初,朮虎高琪 为相,恶士大夫,有罪輒以军储论,加箠杖。”明 张居正《乞宥言官疏》:“荷蒙圣慈俯从,曲赐宽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称仁焉。”

杖楚[zhàng chǔ] ,释义:谓以棍棒拷打。楚,荆条做成的棒。

负杖[fù zhàng] ,释义:倚杖;扶杖。《礼记·檀弓下》:“公叔禺人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 注:“见走辟 齐 师将入保,罢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晋 刘琨《答卢谌诗》序:“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唐 王绩《游仙诗》之三:“结衣寻野路,负杖入山门。”清 归庄《跋先君赠沉翁诗》:“回思先君负杖逍遥之年,已閲二纪,所勒铭之杖,亦久失之,惟诗卷长留天地间耳。”

机杖[jī zhàng] ,释义:几案与手杖。老年人平时以几靠身,以杖扶持,故喻年迈。机,通“几”。三国 魏 嵇康《思亲诗》:“望南山兮发哀嘆,感机杖兮涕汍澜。”

过头杖[guò tóu zhàng] ,释义:长度超过人体头部之杖。

黎杖[lí zhàng] ,释义: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黎,通“藜”。

杵杖[chǔ zhàng] ,释义:1.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2.","[方]∶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邛杖[qióng zhàng] ,释义:即邛竹杖。

杖疮[zhàng chuāng] ,释义:受杖刑后的创伤。

依杖[yī zhàng] ,释义:见“依仗”。

两杖鼓[liǎng zhàng gǔ] ,释义:打击乐器名。又称羯鼓。

木杖[mù zhàng] ,释义:木制的拐杖。

玉杖[yù zhàng] ,释义:1.饰有玉鸠的拐杖,汉 时天子始以赐老人。《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鳩鸟为饰。”唐 李白《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天子刻玉杖,鏤形赐耆人。”《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三老服都紵大袍,冠进贤,扶玉杖。”胡三省 注:“玉杖长七尺,端以鳩鸟为饰。鳩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尔雅翼》曰:刻玉为鳩,置之杖端,谓之鳩杖,亦曰玉杖。”","2.泛指以玉为饰的美杖。南朝 梁元帝《相名》诗:“仙人卖玉杖,乘鹿去山林。”唐 张祜《公子行》:“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宋 陆游《书怀》诗:“翠裘緑玉杖,白日凌青天。”清 钱泳《履园丛话·陵墓·忠逊王墓》:“携我緑玉杖,著我游春屐。”

杖鼓[zhàng gǔ] ,释义:鼓名,打击乐器。

月杖[yuè zhàng] ,释义:亦作“月仗”。中国 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唐 鱼玄机《打毬作》诗:“坚圆浄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明 杨慎《咏史》:“月仗云门五彩毬,御前争睹最先筹。”《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辽 主好击毬,尝与大臣分朋击鞠,諫议大夫 马得臣 上疏諫曰:‘……若贪月杖,误拂天衣,臣实失仪,君又难责。’”参阅《金史·礼志八》。

杖屦[zhàng jù] ,释义: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3.拄杖漫步。

痛杖[tòng zhàng] ,释义:狠狠地杖击。

挂杖[guà zhàng] ,释义:指手杖,手拿支撑身躯的工具。

香杖[xiāng zhàng] ,释义:指禅杖。

黎杖[lí zhàng] ,释义: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黎,通“藜”。

杖架[zhàng jià] ,释义:度量刑杖长短的器具。

铁杖[tiě zhàng] ,释义:1.古兵器名。铁制的棍棒。","2.铁手杖。

杖罚[zhàng fá] ,释义:1.杖刑。","2.指施杖刑,拷打。

几杖[jī zhàng] ,释义: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元朔 三年,上赐 淮南王 几杖,不朝。”唐 杜甫《回棹》诗:“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明 张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务之以表异於物也。其铭之几杖,与於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桮棬,与於此宏式训焉。”

训杖[xùn zhàng] ,释义:以示惩戒的杖责。

讯杖[xùn zhàng] ,释义:1.古代刑具。拷问囚犯的棍棒。","2.指夹棍。

擀杖[gǎn zhàng] ,释义:即擀面棒。

杖家[zhàng jiā] ,释义: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执杖[zhí zhàng] ,释义: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执杖”。

杖子[zhàng zi] ,释义:障子(多用于地名):大~(在河北)。宋~(在辽宁)。

相杖[xiāng zhàng] ,释义:见“相仗”。

杖绖[zhàng dié] ,释义:1.孝杖与丧服。《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尊极所临,礼有变革,权去杖絰,移立户外,足表情敬,无烦止哭。”","2.指孝服。宋 洪迈《夷坚甲志·马仙姑》:“果州 马仙姑 者,以女子得道…… 靖康 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衣衰麻杖絰,哭於市曰:‘今日天帝死,吾为行服。’”

杖式[zhàng shì] ,释义: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

杖流[zhàng liú] ,释义:旧时刑罚的一种。先施杖刑,然后流放。

方竹杖[fāng zhú zhàng] ,释义:方竹制作的手杖。

杖父[zhàng fù] ,释义:拄杖老人。

杖气[zhàng qì] ,释义:谓讲义气。

病杖[bìng zhàng] ,释义:因受棍棒捶挞致伤。

繦杖[qiǎng zhàng] ,释义:襁褓和藜杖。繦,通“襁”。汉 扬雄《太玄·勤》:“吾其泣呱呱,未得繦杖。”范望 注:“幼者宜繦,老者宜杖,勤苦之家,故未得也。”

乌杖[wū zhàng] ,释义:上作乌头形,下有平底金属套的扶杖。《晋书·五行志上》:“ 元康 中,天下始相傚为乌杖以柱掖,其后稍施其鐓,住则植之。”

仰杖[yǎng zhàng] ,释义:见“仰仗”。

铁杖[tiě zhàng] ,释义:1.古兵器名。铁制的棍棒。","2.铁手杖。

杖舄[zhàng xì] ,释义:1.拐杖与鞋子。","2.谓拄杖行走。

杖记[zhàng jì] ,释义:古代武官在所持梃上记载所掌兵员的数字,称为杖记。

棁杖[zhuō zhàng] ,释义:木杖。

邛竹杖[qióng zhú zhàng] ,释义:邛竹制成的手杖。简称“邛杖”。

杖棒[zhàng bàng] ,释义:棍棒。

杖头[zhàng tóu] ,释义:1.手杖的顶端。","2.“杖头钱”的省称。指买酒钱。","3.泛指少量的钱。

哀杖[āi zhàng] ,释义:丧礼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称“哀杖”。

周杖[zhōu zhàng] ,释义:谓居丧一年。杖,指居丧时所用的竹杖。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準礼:父在为所生母,父为嫡子,夫为妻,皆杖周……未闻为兄弟杖者。自离乱已后,武臣为弟始行周杖之礼,是宾佐不能以礼正之,致其谬误也。”参见“杖期”。

齿杖[chǐ zhàng] ,释义:古代帝王授给老年人的手杖。《周礼·秋官·伊耆氏》:“共王之齿杖。”郑玄 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孙诒让 正义:“此王所赐老者之杖,校年以授之,故谓之齿杖。”唐 柳宗元《植灵寿木》诗:“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行杖[xíng zhàng] ,释义:谓用杖责打。

颤杖[chàn zhàng] ,释义:小鼓槌。

杖节[zhàng jié] ,释义: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

束杖[shù zhàng] ,释义:1.捆起来的刑具。","2.收起刑具。参见“束杖理民”。

杖竹[zhàng zhú] ,释义:拄着竹杖。

杖林[zhàng lín] ,释义:梵语“洩瑟知林”的义译。据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 洩瑟知林 ﹞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 释迦佛 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洩瑟知林”,即杖林。

瑶杖[yáo zhàng] ,释义:玉杖。

酸杖[suān zhàng] ,释义:虎杖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虎杖》。

鹤杖[hè zhàng] ,释义:老年人所用的手杖。清 王夫之《长沙旅兴》诗:“鹤杖恰逢苔径輭,渔舟初晓碧波匀。”

麻杖[má zhàng] ,释义:麻绖与丧杖。服丧所用。

大杖[dà zhàng] ,释义:1.大棍棒。","2.古代刑具之一。

杖遣[zhàng qiǎn] ,释义:施以杖刑后发配。

画杖[huà zhàng] ,释义:1.饰有纹彩的球杖。","2.画油画时用以镇腕之杖。

杖斧[zhàng fǔ] ,释义:谓持斧以为威权。

苴杖[jū zhàng] ,释义:1.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2.指父丧。

策杖[cè zhàng] ,释义:拄杖。也称杖策。三国 魏 曹植《苦思行》:“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唐 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仇兆鳌 注:“慈水 姜氏 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於杖,虽少年皆用之矣。”唐 白居易《残春晚起伴客笑谈》诗:“策杖强行过里巷,引盃闲酌伴亲宾。”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一:“公(司马光)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路险,策杖以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清 顾炎武《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筇竹杖[qióng zhú zhàng] ,释义:用筇竹所制的手杖。

杖贤[zhàng xián] ,释义:依靠贤德的人。

函杖[hán zhàng] ,释义:见“函丈”。

杖限[zhàng xiàn] ,释义:1.谓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2.即杖限文书。

倒杖[dǎo zhàng] ,释义:见“倒杖策”。

月杖[yuè zhàng] ,释义:亦作“月仗”。中国 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唐 鱼玄机《打毬作》诗:“坚圆浄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明 杨慎《咏史》:“月仗云门五彩毬,御前争睹最先筹。”《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辽 主好击毬,尝与大臣分朋击鞠,諫议大夫 马得臣 上疏諫曰:‘……若贪月杖,误拂天衣,臣实失仪,君又难责。’”参阅《金史·礼志八》。

杖任[zhàng rèn] ,释义:依靠,信任。《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魴 答,恐民帅小丑,不足杖任。”杖,一本作“仗”。《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元年》:“欢 使将兵十万,专治 河 南,杖任若己之半体。”

旗杖[qí zhàng] ,释义:见“旗仗”。

器杖[qì zhàng] ,释义:见“器仗”。

杖履[zhàng lǚ] ,释义: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唐 李商隐《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清 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 苏轼《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明 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清 姚鼐《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3.谓拄杖漫步。唐 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清 曹寅《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云巔,行歌弔龙宅。”

杖钱[zhàng qián] ,释义:1.旧时犯人打点行杖公人俾得从轻杖打所用的钱。","2.“杖头钱”的省称。

杖头[zhàng tóu] ,释义:1.手杖的顶端。","2.“杖头钱”的省称。指买酒钱。","3.泛指少量的钱。

仙人杖[xiān rén zhàng] ,释义:1.菜名。可入药。又名仙人杖草。唐 陈子昂《观荆玉篇序》:“夏四月,军幕次于 张掖河。河洲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仙人杖草》﹝集解﹞引 苏颂 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种是菜类,一种是枯死竹笋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2.枸杞的别名。为常用中药。晋 葛洪《抱朴子·仙药》:“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枸杞》。","3.中药名。一种枯笋。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四·仙人杖》﹝集解﹞引 陈藏器 曰:“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4.仙人掌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全身长有细毛刺,茎成圆形,长一米左右,形状象拐杖。五六月间,开黄色花朵于杖的顶端。供观赏。参见“仙人掌”。

王杖[wáng zhàng] ,释义:帝王赐老者之杖。《周礼·秋官·伊耆氏》“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汉 郑玄 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郑司农 云:‘谓年七十当以王命受杖者,今时亦命之为王杖。’”汉 王充《论衡·谢短》:“七十赐王杖,何起?”

王杖[wáng zhàng] ,释义:帝王赐老者之杖。《周礼·秋官·伊耆氏》“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汉 郑玄 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郑司农 云:‘谓年七十当以王命受杖者,今时亦命之为王杖。’”汉 王充《论衡·谢短》:“七十赐王杖,何起?”

棒杖[bàng zhàng] ,释义:棍棒。

杖屦[zhàng jù] ,释义: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3.拄杖漫步。

杖筴[zhàng cè] ,释义:见“杖策”。

权杖[quán zhàng] ,释义:1、一种木杖或金属杖,常由执权杖者、执礼杖者或司法行政执行官持着,走在高官职者之前;标志主教等职权。2、借指权威或职位。

银杖[yín zhàng] ,释义:锡杖的美称。叶玉森《印度故宫词》:“银杖分明忆昔年,圣水如带佛垂怜。”

满杖[mǎn zhàng] ,释义:清 代刑法名。杖刑打一百下。

杖洋[zhàng yáng] ,释义:旧时对 英国 铸造的一种银元的俗称。帀面图案为一手持三叉戟的 不列颠 女神像,并用 汉 英 和 马来 文标明“一圆”字样。1895年起在 孟买、加尔各答 等地铸造,大小轻重仿 墨西哥 鹰洋。由 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 等地的 英国 银行发行。

几杖[jī zhàng] ,释义: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元朔 三年,上赐 淮南王 几杖,不朝。”唐 杜甫《回棹》诗:“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明 张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务之以表异於物也。其铭之几杖,与於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桮棬,与於此宏式训焉。”

杖机[zhàng jī] ,释义:见“杖几”。

面杖[miàn zhàng] ,释义:亦作“麵杖”。擀面杖。制作面食时用的木棍儿。

杖乡[zhàng xiāng] ,释义: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 梁 沉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沉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 梁 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2.代指六旬老人。唐玄宗《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杖家”。

削杖[xuē zhàng] ,释义: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

龙头杖[lóng tóu zhàng] ,释义:饰有龙头的拐杖。唐 施肩吾《山居乐》诗:“手持十节龙头杖,不指虚空即指云。”《元史·石天麟传》:“天麟 年七十餘,帝以所御金龙头杖赐之。”

寄杖[jì zhàng] ,释义:传说为一种妖术。能将所受杖击寄于他物身上,以逃脱痛楚。

杖揖[zhàng yī] ,释义:犹持杖。

蔗杖[zhè zhàng] ,释义:用甘蔗作杖。形容酒后狂态。语本 三国 魏 曹丕《〈典论〉自叙》:“尝与平虏将军 刘勋、奋威将军 邓展 等共饮……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清 顾景星《<楝亭集>序》:“昔 子建 与 淳于生 分坐纵谈,蔗杖起舞,淳于 目之以天人。”

杖督[zhàng dū] ,释义:谓受杖刑处罚。

杖期[zhàng qī] ,释义: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参阅《仪礼·丧服》。

兵杖[bīng zhàng] ,释义:1.亦作“兵仗”。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书千餘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候 王暉 等,获兵仗数万。”清 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帐诸事。”","2.特指棍棒一类兵器。《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 蚩尤 ﹞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3.借指执兵杖的人。唐 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行七八里,见兵仗等五十餘人,形神则常人耳。”

执杖[zhí zhàng] ,释义: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执杖”。

龙杖[lóng zhàng] ,释义:亦作“龙仗”。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费长房 者,汝南 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龙杖”美称竹杖。唐 骆宾王《出石门》诗:“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宋 陶穀《清异录·骄龙杖》:“天师 杜光庭 骄龙杖,红如猩肉,重若玉石……相传是仙人留赐。”元 谢宗可 有《龙杖》诗。

策杖[cè zhàng] ,释义:拄杖。也称杖策。三国 魏 曹植《苦思行》:“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唐 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仇兆鳌 注:“慈水 姜氏 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於杖,虽少年皆用之矣。”唐 白居易《残春晚起伴客笑谈》诗:“策杖强行过里巷,引盃闲酌伴亲宾。”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一:“公(司马光)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路险,策杖以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清 顾炎武《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野杖[yě zhàng] ,释义:谓持杖野游。

杖臿[zhàng chā] ,释义:执锹。谓掘士劳作。

棰杖[chuí zhàng] ,释义:1.犹棍棒。","2.箠杖:1.棍棒。","3.用棍棒拷打。

衰杖[shuāi zhàng] ,释义:居丧用的麻绖与哭丧棒。

杖罪[zhàng zuì] ,释义:应判杖刑的罪行。《隋书·刑法志》:“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断。”《唐律疏议·名例一·该说律意》:“徒罪断於州,杖罪断於县。”《金史·刑志》:“时制杖罪至百,则臀、背分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你就认个‘庸医杀人’,也不过是个‘杖罪’。”

化杖[huà zhàng] ,释义:1.亦作“化仗”。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2.后汉费长房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长房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长房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长房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长房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

担杖[dān zhàng] ,释义:1.亦作“担仗”。担子。指行李、货物等。","2.扁担。

折杖[shé zhàng] ,释义:刑法名。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