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符的符的四字词语

今天词语大全网站要给大家提供的是旧符的符的四字词语,这篇内容中收录了较多的旧符的符的四字词语,部分词语有拼音和释义,旧符的符的四字词语都摘录于汉语词典,希望这些旧符的符的四字词语能够帮助到您。

鸿符[hóng fú] ,释义:极大的祥瑞。

飞符[fēi fú] ,释义:1.谓祭起符箓。","2.指符箓。","3.急速传送的兵符。

符繻[fú xū] ,释义:分裂繻帛而成的符传。古代出入关卡时作为凭证。

符谶[fú chèn] ,释义:符图谶纬的统称。泛指各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移符[yí fú] ,释义:转达符命。古时朝廷有事,遣使持符下达命令。

符贶[fú kuàng] ,释义:天赐的瑞兆。唐 韩愈《上少室李拾遗书》:“加又有非人力而至者,年穀熟衍,符貺委至。”

木符[mù fú] ,释义:旧时迷信谓树木呈现祥瑞的征兆。

旨符[zhǐ fú] ,释义:传达命令的凭证。

符书[fú shū] ,释义:1.符箓。","2.指记载符箓的书籍。","3.官符文书。

土符[tǔ fú] ,释义:首翼均为黄色的鸾鸟。旧题 周 师旷《禽经》:“鸞,瑞鸟,一曰鸡趣。首翼赤曰丹凤,青曰羽翔,白曰化翼,元曰阴翥,黄曰土符。”张华 注:“别五采而为名也。”

符券[fú quàn] ,释义:符信;票券。

符譣[fú xiǎn] ,释义:验证。

铜符[tóng fú] ,释义:1.见“铜虎符”。","2.见“铜鱼符”。","3.铜制的封门板。","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

信符[xìn fú] ,释义:用作凭证的符节。《墨子·旗帜》:“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明史·云南土司传三》:“九年,老挝 贡使还,恐道中为他部所阻,给信符,敕 孟艮、车里 诸部遣人护之。”《清史稿·世祖纪一》:“庚子,收故摄政王信符,贮内库。”

护符[hù fú] ,释义:即护身符。

龙符[lóng fú] ,释义:1.即龙节。借指地方长官。 唐 韩翃 《送高别驾归汴州》诗:“身随玉帐心应愜,官佐龙符势又全。”参见“ 龙节 ”。","2.指道教符箓。 清 张鉴 《冬青馆古宫词》之一八四:“记得禁中施妙术,龙符一道裂袈裟。”

符命[fú mìng] ,释义:1.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2.文体名称。内容为述说瑞应以颂帝王功德。

右符[yòu fú] ,释义:符信的右半。古代调动军队或任免州郡长官等时使用。双方各执其一,左右合符,以为凭信。以竹、木、铜等制作。鱼形符的右半亦称“右鱼”。

机符[jī fú] ,释义: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

护符[hù fú] ,释义:即护身符。

谶符[chèn fú] ,释义:即谶箓。

艾符[ài fú] ,释义:古俗,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邪恶。

符劾[fú hé] ,释义:克制鬼神的符咒。

符台[fú tái] ,释义:明 制,中央官署设有尚宝司,掌管宝玺、符牌、印章及其使用,别称符台。明 何景明《送慈溪刘伯雨之南京尚宝卿》诗:“拔擢符臺始,声名礼部遐。”明 李东阳《送杨尚宝充靖江府册封副使》诗:“秘阁三千卷,符臺二十年。”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玺丞改吏部》:“唯 嘉靖 末年,北 直隶 人 穆文熙 以璽丞调吏部郎…… 福建 蒋时馨 继之。然而 穆 以计典外謫,蒋 为文选正郎被劾削籍,两人皆不復振,固不如安於符臺,坐致荣膴。”

分符[fēn fú] ,释义:犹剖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的一半作为信物。

哲符[zhé fú] ,释义:吉祥之兆。

符水[fú shuǐ] ,释义: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不符[bù fú] ,释义:不相合:名实~。账面与库存~。

符竹[fú zhú] ,释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唐 刘禹锡《苏州谢上表》:“优詔忽临,又委之符竹。”宋 王禹偁《谢除翰林学士启》:“止期卜兆於松楸,再请効官於符竹,岂意未谐私愿,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预深严之地。”明 张居正《工科左给事中邱岳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专城之柄,符竹之荣,而愿出入禁闥者,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闻也。”

符授[fú shòu] ,释义:谓官员罢任时将公物移交后任。

符効[fú xiào] ,释义:见“符效”。

符帖[fú tiē] ,释义:简帖。

省符[shěng fú] ,释义:尚书省下达的命令。

符棨[fú qǐ] ,释义:fú qǐ ㄈㄨˊ ㄑㄧˇ,符契。

声符[shēng fú] ,释义:即声旁。

印符[yìn fú] ,释义:印信和兵符。

瑞符[ruì fú] ,释义:犹瑞应,符应。

符要[fú yào] ,释义:谓以符檄文书为约。

青符[qīng fú] ,释义:道教徒用青藤纸画的符箓。

符书[fú shū] ,释义:1.符箓。","2.指记载符箓的书籍。","3.官符文书。

默符[mò fú] ,释义:暗相符合。

符吏[fú lì] ,释义:即符官。

符葆[fú bǎo] ,释义:亦作“符宝”。即 附宝。相传为 黄帝 的生母。

金符[jīn fú] ,释义:1.犹符命。古代谓天赐与人君的符瑞,以为受命之凭证。《尚书璇玑钤》:“汤 受金符帝籙,白狼衔钩入 殷 朝。”南朝 齐 孔稚珪《褚先生伯玉碑》:“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2.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南朝 齐 谢朓《思归赋》:“施银黄之沃若,剖金符之陆离。”唐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二:“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元史·百官志三》:“大都尚饮局,秩从六品。中统 四年始置。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俱带金符。掌醖造上用细酒。”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后拜千户,佩金符,总海运。”

乾符[qián fú] ,释义:旧指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

詅符[líng fú] ,释义:见“詅痴符”。

符验[fú yàn] ,释义:1.亦作“符騐”。1.凭据;证件。《荀子·性恶》:“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符验即符节。《哀公六年公羊传》注:节,信也。《齐策》注:騐,信也。或言符节,或言符騐,或言符信,一也。”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白士中 云:你凭着甚么符騐来拏我?衙内云:我奉圣人的命,有势剑金牌,被盗失了,我有文书。”《明史·职官志三》:“符验之号五:曰马,曰水,曰达,曰通,曰信。符验之制,上织船马之状,起马用‘马’字,双马用‘达’字,单马用‘通’字,起船者用‘水’字,并船用‘信’字。亲王之藩及文武出镇抚,行人通使命者则给之。”","2.应验;符合。《汉书·杜钦传》:“跡 三代 之季世,览 宗 宣 之饗国,察近属之符验,祸败曷常不由女德?”南朝 宋 何承天《上元嘉历表》:“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从来积岁及 交州 所上,检其增减,亦相符騐。”《旧唐书·方伎传·张献甫》:“数顾问灾异,事皆符验。”

符镇[fú zhèn] ,释义:犹符厌。

贞符[zhēn fú] ,释义:祯祥的符瑞。指受命之符。

符娄[fú lóu] ,释义:夫馀 和 挹娄 的并称。

直符[zhí fú] ,释义:1.凶日名。","2.神名。","3.汉代官名。掌印信。

官符[guān fú] ,释义:1.旧时阴阳家所谓凶神之一。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天火、重丧、天贼、地贼、血支、血忌、归忌、黑道、土瘟、天狗、大败、蚩尤、官符、死炁、飞廉、受死、火星、河魁、鉤绞、焦坎、游祸、灭门、的呼等凶神。”《花城》1981年第6期:“今年运气太坏,怕运里带有官符,经这一回事,明年快就出运,亦不一定。”","2.官府下行的文书。清 程恩泽《索炬叹》诗:“官符夜下鳩丁男,明日行縢舁贵官。”清 唐孙华《发粟行》:“官符火急催租忙,鞭笞流血尽成疮。”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徒役虽横,犹必假借官符而后得志。”

硃符[zhū fú] ,释义:朱笔画的符箓。旧俗用以驱邪。

同符[tóng fú] ,释义:与……相合;相合。《文选·扬雄<甘泉赋>》:“同符三皇,録功五帝。”李善 注引 文颖 曰:“符,合也。”《东观汉记·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 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南史·袁湛袁粲等传论》:“昔 王经 峻节,既被旌於 晋 世,粲 之贞固,亦改葬於 齐 朝,其激厉之方,异代同符者矣。”清 叶廷琯《吹网录·两浙金石之名》:“木夫 此説,见其年谱中,正与 君谦 先后同符。”

书符[shū fú] ,释义:画符。

麟符[lín fú] ,释义:亦作“麐符”。古代朝廷颁发的麟形符节。

符师[fú shī] ,释义:指画符念咒的术士、巫师。

黄符[huáng fú] ,释义:1.诏敕。宋 刘克庄《贺新郎·蒙恩主崇禧再用前韵》词:“主判 茅君洞。有檐间、查查喜鹊,晓来传送。几度黄符披戴了,此度君恩越重。”明 徐祯卿《杂谣》:“东市街,西市街,黄符下,使者来。”","2.符箓多黄色,故称。唐 杜宝《水饰》:“黄龙负黄符璽图出 河,授 舜。”

隐符[yǐn fú] ,释义:指道教的符咒。

钗符[chāi fú] ,释义:见“釵头符”。

庚符[gēng fú] ,释义:兵符;虎符。调兵遣将的凭证。

邦符[bāng fú] ,释义:国家的符瑞。

火符[huǒ fú] ,释义:即火牌。

丹符[dān fú] ,释义:帝王的符信。

朱符[zhū fú] ,释义:用朱墨写的符箓。

刻符[kè fú] ,释义:秦 书八体之一。刻于符节上的文字。

符信[fú xìn] ,释义:1.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汉 班固《白虎通·瑞贽》:“舜 始即位,见四方诸侯合符信。”《后汉书·袁安传》:“安 乃劾 景 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輒承 景 檄,当伏诛。”宋 苏轼《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策》:“今 秦 蜀 之中,又裂纸以为币,符信一加,化土芥以为金玉,奈何其使民不奔而效之也?”","2.凭据。《史记·外戚世家》:“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餘家……从其家之 长安。闻 竇皇后 新立,家在 观津,姓 竇 氏。广国 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採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郭希仁《从戎纪略》:“勿幕 又貽余‘墨侠’二字草章,以为符信。”

门符[mén fú] ,释义:即门联。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朱子 晚年书门符云:‘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参见“门联”。

符使[fú shǐ] ,释义:即符官。

符醮[fú jiào] ,释义:指画符打醮。道士祈福禳灾的祭祀活动。

符识[fú shí] ,释义:犹符记。

兽符[shòu fú] ,释义:虎符。因避讳而改。

前符[qián fú] ,释义:犹言成法。

呕符[ǒu fú] ,释义:犹抚爱。呕,通“煦”。

公符[gōng fú] ,释义:官方的凭证。

符桩[fú zhuāng] ,释义:悬挂符箓咒旛的桩子。

符甲[fú jiǎ] ,释义:犹孚甲。种子的表皮。符,通“孚”。

符目[fú mù] ,释义:指符敕等公文的题签。

符卪[fú jié] ,释义:同“符节”。《说文·卩部》“卪”字下引《周礼》:“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今本《周礼·地官·掌节》作“符节”。参见“符节”。

高符[gāo fú] ,释义:犹言好命运。

玉符[yù fú] ,释义:1.玉制的信物。","2.特指玉质的鱼形佩饰。

符效[fú xiào] ,释义:1.亦作“符効”。指表示吉凶的征兆。","2.效验。

符码[fú mǎ] ,释义:符号;标志。

景符[jǐng fú] ,释义:测量日影的一种仪器。

符术[fú shù] ,释义:指道士巫师以符咒役使鬼神的法术。唐 谷神子《博异志·许建宗》:“还古 意 建宗 得道者,遂求之,云:‘某非道者,偶得符术。’求终不获。”《明史·宦官传一·江直》:“成化 十二年,黑眚见宫中,妖人 李子龙 以符术结太监 韦舍 私入大内,事发,伏诛。”《红楼梦》第七三回:“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

韬符[tāo fú] ,释义:古代兵书《六韬》、《阴符经》(一说《阴符经》为道书)的并称。泛指兵书。

路符[lù fú] ,释义:一种通行凭证。

简符[jiǎn fú] ,释义:官府敕命征调文书。

符传[fú chuán] ,释义:1.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墨子·号令》:“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孙诒让 间诂:“《周礼·司关》有‘节传’,郑 注云:‘传,如今移过所文书。’《释名·释书契》云:‘过所或曰传。传,转也,转移所求执以为信也。’崔豹《古今注》云:‘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岑仲勉 简注:“即护照或通行证。”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私商货物经官府允准,给予符传,也得与外国人贸易。”","2.指兵符。《后汉书·窦固传》:“明年,復出 玉门 击 西域,詔 耿秉 及骑都尉 刘张 皆去符传以属 固。”《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符、传皆合之以为信。符,兵符也……此传盖亦行兵所用以为信,非度关所用之传也。”

符袋[fú dài] ,释义:挂在小孩颈上的布制袋形护身符。

符旨[fú zhǐ] ,释义:犹诏旨。

声符[shēng fú] ,释义:即声旁。

符尾[fú wěi] ,释义:连在符干一端的旗状标记。

符印[fú yìn] ,释义:符节印信等凭证物的统称。

符竹[fú zhú] ,释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唐 刘禹锡《苏州谢上表》:“优詔忽临,又委之符竹。”宋 王禹偁《谢除翰林学士启》:“止期卜兆於松楸,再请効官於符竹,岂意未谐私愿,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预深严之地。”明 张居正《工科左给事中邱岳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专城之柄,符竹之荣,而愿出入禁闥者,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闻也。”

玺符[xǐ fú] ,释义:犹印信。天子所用。

召符[zhào fú] ,释义:犹调令。古代上级征调下级的凭证。符,符节、符信。

赤符[chì fú] ,释义:1.“赤伏符”的简称。唐 刘希夷《谒汉世祖庙》诗:“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宋 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明 何景明《郊观》诗:“日月藏金柜,龟龙秘赤符。”参见“赤伏符”。","2.汉 朝的符命。汉 为火德,火色赤,故称。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昔者受律赤符,韩信 当乎千里。”倪璠 注:“《史记》:刘季 为 沛公,旗帜皆赤。由所杀蛇 白帝 子,杀者 赤帝 子,故上赤。‘受律赤符’,言 信 拜大将,受 汉 符命也。”","3.旧指驱邪的符箓,因用朱砂书写,故称。明 夏完淳《端午赋》:“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4.赤石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五色石脂》。

刻符[kè fú] ,释义:秦 书八体之一。刻于符节上的文字。

符册[fú cè] ,释义:见“符策”。

符赏[fú shǎng] ,释义:指军令文书中所规定的奖赏数目。

符碌[fú lù] ,释义:此词源自英式桌球术语fluke,解作“侥幸将桌球打入袋口”。

表符[biǎo fú] ,释义:犹表率。

符禁[fú jìn] ,释义:符咒与禁架。

卫符[wèi fú] ,释义:卫帅的符印。

白符[bái fú] ,释义:白石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五色石脂》。

乾符[qián fú] ,释义:旧指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

邮符[yóu fú] ,释义:发给往来人员,准许其在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凭证。

符记[fú jì] ,释义:符号;标记。

叶符[yè fú] ,释义:合乎符命。

符协[fú xié] ,释义:符合;相同。

符同[fú tóng] ,释义:1.符合;相同。南朝 梁 沉约《奏弹王源》:“如其所列,则与风闻符同。”唐 刘知几《史通·惑经》:“案古者国有史官,具列时事,观 汲 坟出记,皆与 鲁 史符同。”清 顾炎武《日知录·假设之辞》:“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2.附和;赞同。《宋史·律历志三》:“雍熙 元年四月,布衣 赵垂庆 上书言……案《唐书》,天宝 九载,崔昌 献议,自 魏 晋 至 周 隋,皆不得为正统欲 唐 远继 汉 统,立 周 汉 子孙为王者后,备三恪之礼。是时朝议是非相半,集贤院学士 卫包 上言符同,李林甫 遂行其事。”明 王琼《双溪杂记》:“劾 廷和 彭泽 结党乱政,符同奏啟,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

符厌[fú yàn] ,释义:指道士巫师符咒厌胜的法术。《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废后王氏》:“后兄 守一 以后无子,常惧废立,导以符厌之事。”《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灵助 庸人,假妖术以惑众,大兵一临,彼皆恃其符厌,岂肯戮力致死,与吾兵争胜负哉!”胡三省 注:“谓 刘灵助 书为符敕以厌胜也。”

白符[bái fú] ,释义:白石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五色石脂》。

台符[tái fú] ,释义:1.《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唐 颜师古 注:“孟康 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应劭 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左右置相,以总吾喉舌之司;东西分臺,以斡我钧衡之任。居中如鼎足之峙,承上若台符之联。”","2.朝廷的诏书。《北史·元暹传》:“﹝ 暹 ﹞欲规府人及商胡富人财物,诈一臺符,誑诸豪等,云欲加赏。一时屠戮,所有资财生口,悉没自入。”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嘉祐 八年,丰城 李君仪 为 袁州 军事推官。明年,被臺符,权知 萍乡县 事。”

鱼符[yú fú] ,释义:隋 唐 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 开皇 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 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隋书·高祖纪下》:“﹝ 开皇 九年闰月﹞丁丑,颁木鱼符於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 陆龟蒙《送董少卿游茅山》诗:“将随羽节朝珠闕,曾佩鱼符管 赤城。”宋 司马光《论夜开宫门状》:“若以式律言之,夜开宫殿门及城门者,皆须有墨勑鱼符。”明 张煌言《即事柬定西侯》诗之一:“纵有鱼符专亦得,只今岂少 信陵君。”

玄符[xuán fú] ,释义:天符,符命。谓上天显示的瑞徵。

冥符[míng fú] ,释义:1.默契,暗合。","2.谓神授的符命。

符术[fú shù] ,释义:指道士巫师以符咒役使鬼神的法术。唐 谷神子《博异志·许建宗》:“还古 意 建宗 得道者,遂求之,云:‘某非道者,偶得符术。’求终不获。”《明史·宦官传一·江直》:“成化 十二年,黑眚见宫中,妖人 李子龙 以符术结太监 韦舍 私入大内,事发,伏诛。”《红楼梦》第七三回:“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

符运[fú yùn] ,释义:犹符命。

军符[jūn fú] ,释义:兵符。古时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

休符[xiū fú] ,释义:吉祥的征兆。《东观汉记·丁鸿传》:“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鵠羣翔,所谓神人以和答响之休符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义熙 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明史·宋濂传》:“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

符呪[fú zhòu] ,释义:见“符咒”。

守符[shǒu fú] ,释义:居官任职,独掌一地之政。

符瑞[fú ruì] ,释义:古代迷信指吉祥的 征兆。

双符[shuāng fú] ,释义:即鱼袋。

符虎[fú hǔ] ,释义:即铜虎符。

符虎[fú hǔ] ,释义:即铜虎符。

金符[jīn fú] ,释义:1.犹符命。古代谓天赐与人君的符瑞,以为受命之凭证。《尚书璇玑钤》:“汤 受金符帝籙,白狼衔钩入 殷 朝。”南朝 齐 孔稚珪《褚先生伯玉碑》:“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2.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南朝 齐 谢朓《思归赋》:“施银黄之沃若,剖金符之陆离。”唐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二:“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元史·百官志三》:“大都尚饮局,秩从六品。中统 四年始置。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俱带金符。掌醖造上用细酒。”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后拜千户,佩金符,总海运。”

符理[fú lǐ] ,释义:符节的纹理。

符牒[fú dié] ,释义:1.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2.官符和度牒。官府给予僧道的证明文件。

鱼符[yú fú] ,释义:隋 唐 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 开皇 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 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隋书·高祖纪下》:“﹝ 开皇 九年闰月﹞丁丑,颁木鱼符於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 陆龟蒙《送董少卿游茅山》诗:“将随羽节朝珠闕,曾佩鱼符管 赤城。”宋 司马光《论夜开宫门状》:“若以式律言之,夜开宫殿门及城门者,皆须有墨勑鱼符。”明 张煌言《即事柬定西侯》诗之一:“纵有鱼符专亦得,只今岂少 信陵君。”

符扈[fú hù] ,释义:桔梗的别名。

六符[liù fú] ,释义:谓三台六星的符验。

日符[rì fú] ,释义:谓梦日入怀的瑞应。

官符[guān fú] ,释义:1.旧时阴阳家所谓凶神之一。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天火、重丧、天贼、地贼、血支、血忌、归忌、黑道、土瘟、天狗、大败、蚩尤、官符、死炁、飞廉、受死、火星、河魁、鉤绞、焦坎、游祸、灭门、的呼等凶神。”《花城》1981年第6期:“今年运气太坏,怕运里带有官符,经这一回事,明年快就出运,亦不一定。”","2.官府下行的文书。清 程恩泽《索炬叹》诗:“官符夜下鳩丁男,明日行縢舁贵官。”清 唐孙华《发粟行》:“官符火急催租忙,鞭笞流血尽成疮。”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徒役虽横,犹必假借官符而后得志。”

符征[fú zhēng] ,释义:符瑞;符兆。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又於湖(临平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餘,刻‘作皇帝’字。於是改 天册 为 天璽 元年。孙盛 以为 元皇 中兴之符徵,五湖之石瑞也。”

黄符[huáng fú] ,释义:1.诏敕。宋 刘克庄《贺新郎·蒙恩主崇禧再用前韵》词:“主判 茅君洞。有檐间、查查喜鹊,晓来传送。几度黄符披戴了,此度君恩越重。”明 徐祯卿《杂谣》:“东市街,西市街,黄符下,使者来。”","2.符箓多黄色,故称。唐 杜宝《水饰》:“黄龙负黄符璽图出 河,授 舜。”

録符[lù fú] ,释义:即竹使符。为 汉 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符印[fú yìn] ,释义:符节印信等凭证物的统称。

星符[xīng fú] ,释义:犹符命。

应符[yìng fú] ,释义:应验符命。

握符[wò fú] ,释义:谓即帝位。符,指帝王受命于天的符命。语本 汉 班固《东都赋》:“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萧 曹 扶翼 汉祖,灭 秦 项 以寧乱。

祯符[zhēn fú] ,释义:祥瑞;吉兆。

九符[jiǔ fú] ,释义:指符箓。

直符[zhí fú] ,释义:1.凶日名。","2.神名。","3.汉代官名。掌印信。

符曜[fú yào] ,释义:符瑞的光彩。

符籍[fú jí] ,释义:符伍与名籍。

符任[fú rèn] ,释义:汉 制,朝廷颁予郡守铜虎符、竹使符,因以“符任”指州郡长官职务。

节符[jié fú] ,释义:1.节与符。古代帝王授予使者的信物。","2.节符须双方验合,因喻结合密切。

圆符[yuán fú] ,释义:圆形兵符。

符师[fú shī] ,释义:指画符念咒的术士、巫师。

县符[xiàn fú] ,释义:指县衙发出的文书。多为拘捕传讯等事。宋 陆游《秋词》之二:“常年县符闹如雨,道上即今无吏行。”清 戴名世《王学箕传》:“县符未下,而 学箕 已怀刃将入学宫自杀。”

火符[huǒ fú] ,释义:即火牌。

灾符[zāi fú] ,释义:灾变的征兆。

符瑞[fú ruì] ,释义:古代迷信指吉祥的 征兆。

符命[fú mìng] ,释义:1.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2.文体名称。内容为述说瑞应以颂帝王功德。

符騐[fú yàn] ,释义:见“符验”。

符表[fú biǎo] ,释义:1.外表。","2.显露的征兆。

竹符[zhú fú] ,释义:1.“竹使符”的省称。","2.泛指地方长官印符。

云符[yún fú] ,释义:云彩显示的符瑞。

调符[diào fú] ,释义:用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綫符[xiàn fú] ,释义:亦作“线符”。旧俗端午日以五彩线篆符置户牖帐屏之间,以辟邪崇,其符称“綫符”。宋 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线符》:“汉 五月五日,以五色印为门户饰,《续汉书》所谓桃印者也。刘昭 曰:‘桃印本 汉 制,今世端午以五綵线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户牖帐屏之间,盖本於 汉 桃印之制。’”

天符[tiān fú] ,释义:运气学说术语。指通主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合的年份。

符经[fú jīng] ,释义:仙家的经典。

符録[fú lù] ,释义:见“符籙”。

户符[hù fú] ,释义:发给民户的证券。

使符[shǐ fú] ,释义:天子使者所持的符信。《汉书·文帝纪》:“﹝ 文帝 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又 颜师古 注:“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宋 曾巩《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

征符[zhēng fú] ,释义:预兆与征验。

玉符[yù fú] ,释义:1.玉制的信物。","2.特指玉质的鱼形佩饰。

计符[jì fú] ,释义:计使的符信。

符策[fú cè] ,释义:亦作“符册”。符契简策。《后汉书·董卓传》:“承 奉 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符,铜虎符、竹使符之类……策,编简为之。古者誥命皆书之策。”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杨奉、董承 两边死战,刚保帝后车出,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钤符[qián fú] ,释义:兵书,兵法。

益符[yì fú] ,释义:虫名。又称无舌。中医入药。

符兆[fú zhào] ,释义:征兆。《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坚(杨坚)夜召太史中大夫 庾季才,问曰:‘吾以庸虚,受兹顾命。天时人事,卿以为何如?’季才 曰:‘天道精微,难可意察。窃以事卜之,符兆已定。’”

左符[zuǒ fú] ,释义:符契的左半。

符实[fú shí] ,释义:方言。犹踏实。

地符[dì fú] ,释义:1.大地的符瑞。《宋书·符瑞志中》:“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易·繫辞上》“河 出图,洛 出书”孔颖达 疏引《春秋纬》云:“河 以通乾出天苞,洛 以流坤吐地符。”《新唐书·陈子昂传》:“先王以人之通於天也,於是养其羣生,顺天德,使人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然后天瑞降,地符升,风雨时,草木遂。”","2.宋 代为征收田赋而颁发的土地的凭证。《宋史·食货志上二》:“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

符应[fú yìng] ,释义:上天显示的与人事相应的征兆。

珪符[guī fú] ,释义:封官爵的信符。《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顷深汰珪符,妙简铜墨。”李善 注引《周礼》:“上公之礼执桓珪,诸侯之礼执信珪,诸伯执躬珪。”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