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大名鼎鼎的鼎的四字词语

今天词语大全网站要给大家提供的是含有大名鼎鼎的鼎的四字词语,这篇内容中收录了较多的含有大名鼎鼎的鼎的四字词语,部分词语有拼音和释义,含有大名鼎鼎的鼎的四字词语都摘录于汉语词典,希望这些含有大名鼎鼎的鼎的四字词语能够帮助到您。

鼎娥[dǐng é] ,释义:管烹调的女子。唐 沉亚之《梦游仙赋》:“鼎娥司味和苦酸,羸吹既调戞湘弦。”明 王志坚《表异录·饮食》:“文昌 有老婢名 膳祖,四十年閲百婢,仅九婢可嗣法,沉亚之 谓之鼎娥,王续 谓之灶妾。”

窃鼎[qiè dǐng] ,释义:谓窃位。古代以鼎为立国重器,因喻王位、帝业。

鼎图[dǐng tú] ,释义:《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后遂以“鼎图”指国家的重要器物。

鼎镬[dǐng huò] ,释义:1.鼎和镬。古代两种烹饪器。","2.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

鼎成[dǐng chéng] ,释义:见“鼎成龙去”。

鑫鼎[xīn dǐng] ,释义:鑫代表金钱。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利的象征,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延伸意。

鼎俎[dǐng zǔ] ,释义: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2.泛称割烹的用具。","3.割烹。

陪鼎[péi dǐng] ,释义:加鼎。即宴会时正菜之外的加菜。《左传·昭公五年》:“宴有好货,飧有陪鼎。”杜预 注:“陪,加也。加鼎所以厚殷勤。”杨伯峻 注:“据《仪礼·聘礼》,宾始入客馆,宰夫即设飧,有九鼎,牛鼎一、羊鼎一、豕鼎一、鱼鼎一、腊鼎(乾肉鼎)一、肠胃鼎一、肤鼎(切肉之鼎)一、鲜鱼鼎一、鲜腊鼎一。陪鼎一曰羞鼎,有三,牛羹鼎、羊羹鼎、豕羹鼎各一。”

沙鼎[shā dǐng] ,释义:用陶土和沙烧制的一种三脚锅。

鼎玉[dǐng yù] ,释义:鼎与玉玺。皆传国之宝。多借指帝业或政权。

鼎右[dǐng yòu] ,释义:犹鼎司。

鼎耳[dǐng ěr] ,释义:1.鼎上两耳。","2.《书序》:“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孔颖达疏:“高宗祭其太祖成汤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祖己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鼎昌[dǐng chāng] ,释义:盛大;昌盛。

讯鼎[xùn dǐng] ,释义:犹问鼎。

晋鼎[jìn dǐng] ,释义:鲁昭公 二十九年,晋国 大夫 赵鞅 和 荀寅 把前执政 范宣子 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后遂以“晋鼎”指代国法。清 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臺衡需 晋 鼎,海宇佇回春。”

拿鼎[ná dǐng] ,释义:见“拿大顶”。

鼎纶[dǐng lún] ,释义:指皇帝的旨意。

移鼎[yí dǐng] ,释义:yí dǐng ㄧˊ ㄉㄧㄥˇ 移鼎 迁移九鼎。比喻政权的改易。

丹鼎[dān dǐng] ,释义:炼丹用的鼎。

鼎烹[dǐng pēng] ,释义:亦作“鼎亨”。鼎镬之刑。

璜鼎[huáng dǐng] ,释义:古鼎名。旧题 南朝 梁 虞荔《鼎录》:“太公 於 渭水 得玉璜,铸一鼎,刻其文曰璜鼎。”

观鼎[guān dǐng] ,释义:谓觊觎王位。

方鼎[fāng dǐng] ,释义: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商 周 时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左传·昭公七年》:“晋侯 有间,赐 子产莒 之二方鼎。”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礼器乐器及其它用器》:“浇铸如此巨大的方鼎(兽面乳钉纹方鼎),这在生产斗争中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鼎荐[dǐng jiàn] ,释义:大力推荐。

汾鼎[fén dǐng] ,释义:象征国祚的宝鼎。

鼎分[dǐng fēn] ,释义:犹鼎足三分。

鼎业[dǐng yè] ,释义:帝王之大业。

鼎成[dǐng chéng] ,释义:见“鼎成龙去”。

鼎臣[dǐng chén] ,释义:重臣;大臣。

迁鼎[qiān dǐng] ,释义:1.犹迁都。","2.易代;亡国。

燃鼎[rán dǐng] ,释义:谓烧锅做饭。

鼎膳[dǐng shàn] ,释义:鼎中之食。

鹄鼎[hú dǐng] ,释义:《楚辞·天问》“缘鵠饰玉,后帝是饗”汉 王逸 注:“后帝,谓 殷汤 也。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鵠鸟之羹,脩玉鼎以事 汤。

鼎气[dǐng qì] ,释义:《史记·封禅书》:“天子使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从行,上荐之。至 中山,......有黄云盖焉。”后因以“鼎气”指鼎所在上空的云气,为国运昌隆的吉祥之兆。

康鼎[kāng dǐng] ,释义:西周中期。

舐鼎[shì dǐng] ,释义:《太平广记》卷八引 晋 葛洪《神仙传·刘安》:“八公 使 安 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昇天……时人传 八公、安 临去时,餘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昇天。”后因以“舐鼎”喻攀龙附凤。鼎,指炼丹药之器。

鼎味[dǐng wèi] ,释义:1.鼎中美食。","2.相传商武丁问傅说如何治理国家,傅以如何调鼎中之味对。后以“鼎味”指国政。

鼎轴[dǐng zhóu] ,释义:宰辅;宰相。

郜鼎[gào dǐng] ,释义:春秋 郜国 造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 宋国 取去。宋 又将此鼎贿赂 鲁桓公,桓公 献于太庙。《左传·桓公二年》:“﹝ 宋 ﹞以 郜 大鼎赂公……夏四月,取 郜 大鼎於 宋。戊申,纳於大庙,非礼也。”《左传·桓公二年》:“郜 鼎在庙,章孰甚焉?”唐 韩愈《石鼓歌》:“荐诸太庙比 郜 鼎,光价岂止百倍过。”清 谭嗣同《邹砚铭序》:“抚物追悼,幸不坠失,窃取 虢 鐘 郜 鼎之义,名曰‘邹 砚’,而系以辞。”

鼎能[dǐng néng] ,释义:最有才能。

负鼎[fù dǐng] ,释义:指 伊尹 背负鼎俎见 汤,喻以烹调致 汤 王道之事。《史记·殷本纪》:“伊尹 名 阿衡。阿衡 欲于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致于王道。”唐 李白《送梁四归东平》诗:“殷王 期负鼎,汶水 起垂竿。”宋 叶适《魏华甫鹤山书院》诗:“垂竿 桐江 笑短弱,负鼎 莘野 嫌豪粗。”后用以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后汉书·马援传论》:“马援 腾声 三辅,遨游二帝,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焉。”《晋书·纪瞻传》:“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劳无负鼎,口不商歌,横逢大运,频烦饕窃。”唐 崔湜《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进无负鼎説,退惭补袞诗。”

鼎食[dǐng shí] ,释义:把鼎排列起来吃饭。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鼎位[dǐng wèi] ,释义:宰相等重要职位。

鼎器[dǐng qì] ,释义:炼丹容器。

鼎铭[dǐng míng] ,释义:鼎上铸刻的铭文。《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唐 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明 张凤翼《灌园记·王蠋论谏》:“要知满损欢欹器,欲识盈亏诵鼎铭。”

神鼎[shén dǐng] ,释义:1.鼎的美称。上古帝王建立王朝时必铸新鼎作为立国的重器。","2.指道教炼丹药的鼎器。

鼎彜[dǐng yí] ,释义:见“鼎彝”。

鼎雉[dǐng zhì] ,释义:《书·高宗肜日》:“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鼎馈[dǐng kuì] ,释义:列鼎进食。谓进食丰盛。

鼎锅[dǐng guō] ,释义:有足的煮器。《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他的全部家当是一口断了一条腿的鼎锅。”《人民文学》1981年第9期:“但他瞄了一眼,远远看见队长堂客在塘边刮鼎锅。”

鼎炉[dǐng lú] ,释义:1.亦作“鼎鑪”。","2.指鼎形香炉。

鼎建[dǐng jiàn] ,释义:犹营建。明 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二·庙议献谄不用》:“嘉靖 中,太庙被灾,寻即鼎建。”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万历 ﹞二十六年,鼎建 乾清、坤寧 两宫,勅先监矩总督工程。”

盛鼎[shèng dǐng] ,释义:正当兴盛或强壮。

鼎元[dǐng yuán] ,释义:科举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明 沉德符《敝帚轩剩语·师弟相得》:“弱侯(焦循)与 宣城 沉少林 懋学 同乡榜,同计偕。途次梦骑牛头入京城,回顾则 焦 尾其后,因自负必得鼎元,而戏谓 焦 且迟吾十二年。”清 袁枚《新齐谐·秀民册》:“荆 生平以鼎元自负,首请鼎甲册,遍閲无名。”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本朝 陕西 人得鼎元,自公始。”

鼎昌[dǐng chāng] ,释义:盛大;昌盛。

剌鼎[lá dǐng] ,释义:西周中期前段。

鼎甲[dǐng jiǎ] ,释义:1.指豪族大姓。唐 薛廷珪《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有冈头 卢,泽底 李,士门 崔,家为鼎甲。”","2.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苏轼《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之鼎甲也。”

曶鼎[hū dǐng] ,释义:西周 中期青铜器。高二尺,围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仅存铭文四百零三字。记 周王 对 曶 的策命,曶 与其他贵族进行奴隶交易和诉讼事。见 清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

鼎言[dǐng yán] ,释义:有份量的言论。常用于请人说话帮助的敬词。

彝鼎[yí dǐng] ,释义: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

列鼎[liè dǐng] ,释义:摆出丰盛的饮食:~而食。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议鼎[yì dǐng] ,释义:汉武帝 时 汾阴 出宝鼎,群臣上寿贺帝曰:“陛下得 周 鼎。”吾丘寿王 独曰非 周 鼎。

赴鼎[fù dǐng] ,释义:谓跳入汤镬而死。

鼎胡[dǐng hú] ,释义:见“鼎湖”。

鼎争[dǐng zhēng] ,释义:三方相争。

下鼎[xià dǐng] ,释义:同“下碇”。

鼎臑[dǐng nào] ,释义:指鼎中煮熟的菜肴。

鼎角[dǐng jiǎo] ,释义:相术谓额上有日角、月角和伏犀三骨,隆起者为三公贵相。

鼎命[dǐng mìng] ,释义:指帝王之位;国家之命运。《宋书·傅亮传》:“桓玄 暴篡,鼎命已移。”《北史·僭伪附庸传序》:“至如 晋、宋、齐、梁 虽曰偏据,年渐三百,鼎命相承。”《旧唐书·穆宗纪赞》:“皇皇上帝,为民立正。此何人哉,遽主鼎命。”明 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且主上乾纲独断,鼎命时隆。”

刑鼎[xíng dǐng] ,释义:铸有刑法条文的鼎。《左传·昭公六年》“三月,郑 人铸刑书”晋 杜预 注:“铸刑书於鼎以为国之常法。”唐 沉亚之《省试策三道》:“郑 产 以刑鼎兴讥,是称叔代,昭然薄厚,岂俟敷陈。”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与此联系,就出现法律上的改革,如‘刑书’、‘刑鼎’、‘竹刑’等等。”

调鼎[tiáo dǐng] ,释义:1.烹调食物。南朝 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唐 刘禹锡《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唐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元 萨都剌《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清 张大受《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唐 皇甫冉《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

鏏鼎[wèi dǐng] ,释义:小鼎。

璇鼎[xuán dǐng] ,释义:亦作“琁鼎”。指帝业。

梁鼎[liáng dǐng] ,释义:谓 南朝 梁 江山。鼎,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因以象征国家。

延鼎[yán dǐng] ,释义:倒覆的鼎。

鼎锯[dǐng jù] ,释义:见“鼎鑊刀锯”。

谗鼎[chán dǐng] ,释义:春秋 鲁 鼎名。

龟鼎[guī dǐng] ,释义:元龟与九鼎。古时为国之重器。因以比喻帝位。

鼎兴[dǐng xīng] ,释义:兴盛。宋 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又召诸佛寺主首諭之曰:‘饥嵗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於是诸寺工作鼎兴。”清 曾国藩《新宁刘君墓碑铭》:“吾以人情为田,以培养士类为种。耕不计年,穫不计世。庸詎知留貽子孙者,不更大乎?逮君没而门内鼎兴。”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三》:“盖自 罗马 衰灭,而 法、英、俄、德 诸国始鼎兴焉。”

鼎趾[dǐng zhǐ] ,释义:鼎之三足。

鼎跃[dǐng yuè] ,释义:举鼎跳跃。古代的一种杂技。

鼎真[dǐng zhēn] ,释义:顶真。诗文中的一种修辞格。后一句首字即用前一句末字。亦称联珠格。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或焚香而啜茗,或联句而鼎真。”

鼎赐[dǐng cì] ,释义:极厚的赐予。旧时书信中的敬辞。

鼎槐[dǐng huái] ,释义: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

司鼎[sī dǐng] ,释义:官名。光禄勋的别称。光禄勋,秦 为郎中令,汉武帝 时改此名。职权较广。

汤鼎[tāng dǐng] ,释义:1.《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2.商汤时所铸之鼎。","3.煮水烹食之器。

鼎富[dǐng fù] ,释义:正当壮年。《新唐书·张濬传》:“陛下春秋鼎富,天资英特,内偪宦臣,外迫彊臣,故不能安。此臣所以痛心而泣血也。”

帷鼎[wéi dǐng] ,释义:谓参与帷幄之谋、居于台鼎之位。

贋鼎[yàn dǐng] ,释义:《韩非子·说林下》:“齐 伐 鲁,索谗鼎,鲁 以其鴈往,齐 人曰:‘鴈也。’鲁 人曰:‘真也。’”后因以“贋鼎”指仿造或伪托之物。明 袁中道《<袁中郎先生全集>序》:“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贋鼎伪觚,徒取形似,无关神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你那里是甚么金石家,竟是一个製造贋鼎的工匠!”陈春生《壬寅洪全福广州举义记》:“英 官以 粤 吏越境诱捕国事犯,加以谋杀,且又属贋鼎,大碍 香港 治安,向 粤 吏严重交涉。”

鼎族[dǐng zú] ,释义:豪门贵族。

鸿鼎[hóng dǐng] ,释义:大鼎。

窥鼎[kuī dǐng] ,释义:犹问鼎。谓阴谋篡国。

鼎科[dǐng kē] ,释义: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五代 殷文圭《贺同年第三人刘先辈咸辟命》诗:“甲门才子鼎科人,拂地蓝衫榜下新。”参见“鼎元”、“鼎甲”。

方鼎[fāng dǐng] ,释义: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商 周 时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左传·昭公七年》:“晋侯 有间,赐 子产莒 之二方鼎。”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礼器乐器及其它用器》:“浇铸如此巨大的方鼎(兽面乳钉纹方鼎),这在生产斗争中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鼎餗[dǐng sù] ,释义:指鼎中食品。后常借指政事。

铭鼎[míng dǐng] ,释义:在钟鼎等器物上刻铸文辞。引申为建功立业,以传后世。

毚鼎[chán dǐng] ,释义:鼎名。即 春秋 时 鲁国 所铸谗鼎。

禹鼎[yǔ dǐng] ,释义:1.传说 夏禹 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毁皇姑寺》:“观 世宗 屡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镜。”清 赵翼《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即今一卷《荷戈》诗,己如 禹 鼎铸魅魑。”清 何世麟《感赋》诗:“越 裳依旧防 倭 寇,禹 鼎何时铸 汉 奸。”","2.即九鼎。传说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陈毅《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 禹 鼎,大军抗 日 渡 金沙。”","3.西周 晚期青铜器。宋 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 周 王作战,俘获 鄂侯 事。1942年 陕西 岐山 又出一鼎,与 宋 代著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覆[dǐng fù] ,释义:见“鼎折覆餗”。

鼎门[dǐng mén] ,释义:1.城门名。旧 洛阳 城东南有 鼎门。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郟,山名,鄏,地邑也。十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 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唐 刘禹锡《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蔼蔼 鼎门 外,澄澄 洛水 湾。”唐 李贺《许公子郑姬歌》:“桂开客花名 郑袖,入 洛 闻香 鼎门 口。”","2.城门名。旧 丹阳 郡门。《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驱车 鼎门 外,思见 昭丘 阳。”张铣 注:“鼎门,丹阳 郡门也。”","3.名门贵族。唐 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公鼎门疏照,穴岫翔辉。”

卜鼎[bǔ dǐng] ,释义: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

孔鼎[kǒng dǐng] ,释义:正考父 庙之鼎。正考父 系 孔子 先祖。《左传·昭公七年》:“及 正考父 佐 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杜预 注:“考父 庙之鼎。”唐 李商隐《韩碑》诗:“汤 盘 孔 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宋 欧阳修《集古录目序》:“汤 盘,孔 鼎,岐阳 之鼓,岱山、邹邑、会稽 之刻石……皆三代以来至宝,怪奇伟丽、工妙可喜之物。”

鼎铛[dǐng chēng] ,释义:鼎和铛。泛指煮器。

鼎卦[dǐng guà] ,释义:《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五十卦,代号是3:5,主卦是3卦巽卦,阳数是3;客卦是5卦离卦,阳数是5。异卦相叠。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的意思。

鼎元[dǐng yuán] ,释义:科举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明 沉德符《敝帚轩剩语·师弟相得》:“弱侯(焦循)与 宣城 沉少林 懋学 同乡榜,同计偕。途次梦骑牛头入京城,回顾则 焦 尾其后,因自负必得鼎元,而戏谓 焦 且迟吾十二年。”清 袁枚《新齐谐·秀民册》:“荆 生平以鼎元自负,首请鼎甲册,遍閲无名。”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本朝 陕西 人得鼎元,自公始。”

禹鼎[yǔ dǐng] ,释义:1.传说 夏禹 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毁皇姑寺》:“观 世宗 屡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镜。”清 赵翼《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即今一卷《荷戈》诗,己如 禹 鼎铸魅魑。”清 何世麟《感赋》诗:“越 裳依旧防 倭 寇,禹 鼎何时铸 汉 奸。”","2.即九鼎。传说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陈毅《赣南游击词》:“贼子引狼输 禹 鼎,大军抗 日 渡 金沙。”","3.西周 晚期青铜器。宋 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 周 王作战,俘获 鄂侯 事。1942年 陕西 岐山 又出一鼎,与 宋 代著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台[dǐng tái] ,释义:指三公之位。

鼎伏[dǐng fú] ,释义:鼎隐没不见。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周显王 四十二年,九鼎沦没 泗 渊。秦始皇 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 自以德合 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

鼎祚[dǐng zuò] ,释义:国祚,国运。

神鼎[shén dǐng] ,释义:1.鼎的美称。上古帝王建立王朝时必铸新鼎作为立国的重器。","2.指道教炼丹药的鼎器。

奠鼎[diàn dǐng] ,释义:传说 夏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历 商 至 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奠鼎”。

沸鼎[fèi dǐng] ,释义:开水锅,等于说汤镬,比喻险绝境地。

槐鼎[huái dǐng] ,释义: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指三槐;鼎,国之重器,又有三足。

鼎饪[dǐng rèn] ,释义:相传 商 傅说 以调鼎烹饪之事向 武丁 喻说治国之理。后遂以“鼎飪”喻治理国政或治国的大臣。唐 康骈《剧谈录·刘相国宅》:“虽謫居累年,再昇鼎飪,姦邪之口不能掩其善。”《旧唐书·贾耽传赞》:“元靖 訏謨,真谓纯儒,手调鼎飪,心运地图。”宋 叶适《寄李季章参政》诗:“已著鼎飪利,不共水火争。”

丹鼎[dān dǐng] ,释义:炼丹用的鼎。

鼎吕[dǐng lǚ] ,释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 一至 楚,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鼎国[dǐng guó] ,释义:1.指朝廷重臣。","2.鼎立的三个国家。

鼎濙[dǐng yíng] ,释义:清澈。

鼎治[dǐng zhì] ,释义:大治。唐 刘禹锡《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物力日完,人风自移。涉月报政,踰年鼎治。”

鼎辅[dǐng fǔ] ,释义:1.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后汉书·朱浮传》:“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任。”《宋书·五行志四》:“是时 贾后 陷害鼎辅,宠树私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衍(杜衍)罢为尚书左丞,知 兗州,制辞略曰:‘自居鼎辅,靡协巖瞻,颇彰朋比之风,难处咨谋之地。’”","2.泛指达官贵人。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五:“尽管有‘鼎辅元勋’做序,老板们也怕你太红得烫人。”

试鼎[shì dǐng] ,释义:烹调技艺来个“考试”

执鼎[zhí dǐng] ,释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是三足两耳。

爨鼎[cuàn dǐng] ,释义:犹沸鼎。

鼎业[dǐng yè] ,释义:帝王之大业。

鼎科[dǐng kē] ,释义: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五代 殷文圭《贺同年第三人刘先辈咸辟命》诗:“甲门才子鼎科人,拂地蓝衫榜下新。”参见“鼎元”、“鼎甲”。

鸿鼎[hóng dǐng] ,释义:大鼎。

铭鼎[míng dǐng] ,释义:在钟鼎等器物上刻铸文辞。引申为建功立业,以传后世。

鼎彝[dǐng yí] ,释义:亦作“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

鼎列[dǐng liè] ,释义:鼎足而列。

铸鼎[zhù dǐng] ,释义:1.见“铸鼎象物”。","2.指 黄帝 铸鼎乘龙的传说。《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唐 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 荆山 前。”明 张居正《泰陵春祀》诗:“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亦用为帝王死去之典。唐 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鼎亨[dǐng hēng] ,释义:见“鼎烹”。

镵鼎[chán dǐng] ,释义:刻姓名于其上的鼎。为使流传长远。

卫鼎[wèi dǐng] ,释义:春秋 时 卫国 记载 孔悝 祖先功德的鼎。铭文见《礼记·祭统》。

鼎兴[dǐng xīng] ,释义:兴盛。宋 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又召诸佛寺主首諭之曰:‘饥嵗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於是诸寺工作鼎兴。”清 曾国藩《新宁刘君墓碑铭》:“吾以人情为田,以培养士类为种。耕不计年,穫不计世。庸詎知留貽子孙者,不更大乎?逮君没而门内鼎兴。”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三》:“盖自 罗马 衰灭,而 法、英、俄、德 诸国始鼎兴焉。”

鼎养[dǐng yǎng] ,释义:犹鼎食。

鼎肉[dǐng ròu] ,释义:已经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

破鼎[pò dǐng] ,释义:国家政权的象征。

鼎铭[dǐng míng] ,释义:鼎上铸刻的铭文。《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唐 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明 张凤翼《灌园记·王蠋论谏》:“要知满损欢欹器,欲识盈亏诵鼎铭。”

瓦鼎[wǎ dǐng] ,释义: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

鼎铏[dǐng xíng] ,释义:煮牲之器及和羹之器。

鼎能[dǐng néng] ,释义:最有才能。

铅鼎[qiān dǐng] ,释义: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亦借指道家修炼之事。

鼎司[dǐng sī] ,释义:指重臣之职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父 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輦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刘良 注:“鼎司,谓司空非才而居此位,故云窃也。”《晋书·卞壸传》:“今之追赠,实未副众望,谓宜加鼎司之号,以旌忠烈之勛。”宋 梅尧臣《李少傅郑圃佚老亭》诗:“我公谢鼎司,嗣子都华秩,代言輟帝右,作藩辅王位。”朱东润 校注:“﹝ 李若谷 ﹞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謚 康靖。嗣子 李淑,翰林学士,改给事中,知 郑州。诗言‘代言輟帝右,作藩辅王室’指此。”

鼎鬯[dǐng chàng] ,释义:古代祭祀时的用物,故亦借指祭祀。

鼎器[dǐng qì] ,释义:炼丹容器。

鼎级[dǐng jí] ,释义:最好的。

鼎镬[dǐng huò] ,释义:1.鼎和镬。古代两种烹饪器。","2.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

鼎象[dǐng xiàng] ,释义:相传 夏禹 时以百物之象铸于鼎,使民知善恶。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明 唐顺之《零陵县知县题名记》:“是则其为令也,善而名之也,甚于旂常之载焉;其为令也,恶而名之也,甚于鼎象之铸焉。”

享鼎[xiǎng dǐng] ,释义:犹鼎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

分鼎[fēn dǐng] ,释义: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唐 沉佺期《铜雀台》诗:“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宋 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欲问 紫髯 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三国演义》第一回:“后人有诗赞 玄德 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参见“三分鼎足”、“鼎立”。

鼎运[dǐng yùn] ,释义:帝王或国家的命运。《宋书·武帝纪论》:“鼎运虽改,而民未忘 汉。”南朝 梁 沉约《为南郡王让中军表》:“皇衢肇啟,鼎运始资。”《旧唐书·音乐志四》:“基我鼎运,於万斯年。”

盘鼎[pán dǐng] ,释义:盘和鼎的并称。

鼎来[dǐng lái] ,释义:方来;正来。《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説《诗》,匡 鼎来;匡 説《诗》,解人颐。’”颜师古 注:“服虔 曰:‘鼎犹言当也,若言 匡 且来也。’应劭 曰:‘鼎,方也。’”宋 王安石《与张护戎启》:“鼎来敝邑,甫次近郊,传闻使旌,适在州部,将亲盛德,尤激欢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允文(虞允文)再具捷奏,且言:‘敌军鼎来,臣不当便引去。’”

鼎国[dǐng guó] ,释义:1.指朝廷重臣。","2.鼎立的三个国家。

鼎贵[dǐng guì] ,释义:1.正当显贵。","2.显赫尊贵之人。

鼎炉[dǐng lú] ,释义:1.亦作“鼎鑪”。","2.指鼎形香炉。

阴鼎[yīn dǐng] ,释义:1.编列次序为偶数的鼎。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 禹 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2.道教所用炼丹之鼎。 唐 吕岩 《七言》之十九:“金丹不是小金丹,阴鼎阳炉里面安。”

铛鼎[chēng dǐng] ,释义:古代一种有足的大锅。有时用作烧杀人的刑器。

鼎食[dǐng shí] ,释义:把鼎排列起来吃饭。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鼎社[dǐng shè] ,释义:轮流设乐集妓,谓之鼎社。宋 陶穀《清异录·鼎社》:“广顺 三年,以 柴守礼 子 荣 为皇子,拜 守礼 太子少保致仕。皇子即位,是为 世宗。守礼 居 西洛 与 王溥、王彦超、韩令坤 之父结友嬉游,裘马衣冠,僭逼逾制,当时人为一日具设乐集妓,轮环无已,谓之鼎社。”

饪鼎[rèn dǐng] ,释义:亦作“餁鼎”。烹饪的鼎。比喻朝廷大政。

鼎官[dǐng guān] ,释义:即鼎士。

商鼎[shāng dǐng] ,释义:商朝出土的鼎器,就叫“商鼎”。

鼎邑[dǐng yì] ,释义:《左传·桓公二年》:“武王 克 商,迁九鼎于 雒邑。”后遂以“鼎邑”指 洛阳。唐 杨炯《途中》诗:“悠悠辞 鼎邑,去去指 金墉。”唐 王勃《乾元殿颂》:“晷纬齐明,临 鼎邑 而重威灵。”

鼎折[dǐng shé] ,释义:见“鼎折覆餗”。

茵鼎[yīn dǐng] ,释义:茵和鼎是寝食之具。亦借指起居饮食。

鼎出[dǐng chū] ,释义:谓相继成名于世。元 刘祁《归潜志》卷八:“赵闲闲 晚年,诗多法 唐 人 李 杜 诸公,然未尝语於人。已而 麻知几、李长源、元裕之 辈鼎出,故后进作诗者争以 唐 人为法。”

鼎札[dǐng zhá] ,释义:犹大札。旧时书信中敬称人的来信。

鼎路[dǐng lù] ,释义:见“鼎路门”。

喜鼎[xǐ dǐng] ,释义:是世界最高兴的事,也是最隆重的,形容达到了顶峰!直译:用喜字作成的鼎,简称‘喜鼎’。泛指发自内心的祝福!特指恭贺之义。

鼎釜[dǐng fǔ] ,释义:即鼎锅。

鼋鼎[yuán dǐng] ,释义:春秋 楚 人献鼋于 郑灵公,公以享诸大夫。子公(公子宋)入,先动食指,公闻而弗与。子公 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史记·郑世家》。后用以为典。宋 范成大《河豚叹》:“黿鼎 子公 怒,羊羹 华元 衄。”宋 陆游《杂咏园中果子》之三:“黿鼎若为占食指,麴车未用堕馋涎。”

染鼎[rǎn dǐng] ,释义:染指于鼎。指尝味。

鼎铉[dǐng xuàn] ,释义:1.举鼎之具。亦借指鼎。《文选·史岑<出师颂>》:“泽霑遐荒,功铭鼎鉉。” 李善 注引《礼记》:“夫鼎者有铭,铭者,论譔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勋劳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弃鼎鉉而为生臊之食,废针石而任自然之病。”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论心》:“酬死士万金立散,答君恩一剑时悬,且雌伏自功曹,有日名垂鼎鉉。”","2.指宰相。《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书载俊乂,股肱干楨,有物有则,模楷后生,宜参鼎鉉,稽建皇灵。” 唐 韩愈 《为韦相公让官表》:“何意恩泽益深,猥令超参鼎鉉,窃自惟度,实不堪任。”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鉉,中书惭,任调燮。”

鼎席[dǐng xí] ,释义:指宰相之位。唐 苏颋《授薛稷中书侍郎制》:“俾迴践於纶闈,以增辉於鼎席。”宋 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二:“后数十年,李士美、何文縝 亦以廷魁至鼎席。”

轩鼎[xuān dǐng] ,释义:即 轩辕 鼎。喻王业、国运。

鼎鬲[dǐng gé] ,释义:鼎与鬲。泛指煮器。

鼎甲[dǐng jiǎ] ,释义:1.指豪族大姓。唐 薛廷珪《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有冈头 卢,泽底 李,士门 崔,家为鼎甲。”","2.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苏轼《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之鼎甲也。”

和鼎[hé dǐng] ,释义: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

台鼎[tái dǐng] ,释义: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 汉 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后汉书·陈球传》:“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天下瞻望。”唐 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儼然王公之量,鬱有台鼎之姿。”明 沉采《千金记·谒相》:“昔为刀笔之流,今居台鼎之职。”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秀才本色基台鼎,元老深情託倡酬。”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