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登[cóng shàn rú dēng] ,释义:指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比喻学好很难。
化民成俗[huà mín chéng sú] ,释义: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释义:《韩非子·难势》上说,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乘虚而入[chéng xū ér rù] ,释义:也说乘隙而入。乘着对方空虚或没有准备的时候闯进去。
屡教不改[lǚ jiào bù gǎi] ,释义:多次教育,仍不改正。也说累教不改。
仰观俯察[yǎng guān fǔ chá] ,释义:仰:抬起头;俯:低下头,弯下腰。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蟾宫折桂[chán gōng zhé guì] ,释义:科举时代比喻考取进士。
误人子弟[wù rén zǐ dì] ,释义:误: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不分皂白[bù fēn zào bái] ,释义: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安详恭敬[ān xiáng gōng jìng] ,释义:古时指教育儿童要注意的四点:安定而不轻躁,详审而不疏率,表现要谦恭,心里要有所敬畏。
因人而异[yīn rén ér yì] ,释义: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刑期无刑[xíng qī wú xíng] ,释义: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释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 反:类推。
寓教于乐[yù jiào yú lè] ,释义: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显而易见[xiǎn ér yì jiàn] ,释义:(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无所不能[wú suǒ bù néng] ,释义: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党同伐异[dǎng tóng fá yì] ,释义: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后用来指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之间的斗争。
私淑弟子[sī shū dì zǐ] ,释义: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如饥似渴[rú jī sì kě] ,释义:形容要求非常迫切。也说如饥如渴。
以法为教[yǐ fǎ wéi jiào] ,释义: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一举两得[yī jǔ liǎng dé] ,释义:做一件事,能同时得到两方面的好处。汉刘珍等《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举:动作,举动。
良师益友[liáng shī yì yǒu] ,释义: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以法为教[yǐ fǎ wéi jiào] ,释义: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专心致志[zhuān xīn zhì zhì] ,释义: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孟子·告子上》:“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致:尽,极。志:志向,志趣。
夜以继日[yè yǐ jì rì] ,释义: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释义: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栗:发抖。
尊师重道[zūn shī zhòng dào] ,释义: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食古不化[shí gǔ bù huà] ,释义: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
窗明几净[chuāng míng jī jìng] ,释义:窗户明亮,桌子干净。形容屋里明亮整洁。几(jī)。
适可而止[shì kě ér zhǐ] ,释义: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
自以为是[zì yǐ wéi shì] ,释义: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蓬生麻中[péng shēng má zhōng] ,释义: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 ,释义:鲁班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木工。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释义:也说废寝忘 餐。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 寝,昃晷忘餐。”
不可教训[bù kě jiào xùn] ,释义: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高阳酒徒[gāo yáng jiǔ tú] ,释义: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高阳:古地名。
蒙以养正[méng yǐ yǎng zhèng] ,释义: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神道设教[shén dào shè jiào] ,释义: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不教之教[bù jiào zhī jiào] ,释义: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脱胎换骨[tuō tāi huàn gǔ] ,释义: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铅(一作饴)。” 后比喻重新做人。
熟读深思[shú dú shēn sī] ,释义: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生聚教训[shēng jù jiào xùn] ,释义: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三迁之教[sān qiān zhī jiào] ,释义: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乌焉成马[wū yān chéng mǎ] ,释义: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几经传抄而写错。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
比屋可封[bǐ wū kě fēng] ,释义: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勤学苦练[qín xué kǔ liàn] ,释义: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 ,释义:敬业:专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 ,释义: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 ,释义:《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说,一直刻下去不半途而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是可以镂刻成器的。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 ,释义:《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画地为牢[huà dì wéi láo] ,释义: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监狱。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 后用以比喻只许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活动。
多才多艺[duō cái duō yì] ,释义:也作多材 多艺。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尚书 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 神。”
从善如登[cóng shàn rú dēng] ,释义:指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比喻学好很难。
拨云见日[bō yún jiàn rì] ,释义: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重见光明。《晋书·乐广传》:“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过目不忘[guò mù bù wàng] ,释义: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后来居上[hòu lái jū shàng] ,释义:《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原来是表示不满的话,认为帝王用臣不能像堆柴禾那样,把新进的放在旧臣之上。后用以指后起的超过了先前的。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传说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下决心要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河曲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回答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可不会再增高了,凿去一点就少一点,终有一天要凿平的。”(见于《列子·汤问》)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附庸风雅[fù yōng fēng yǎ] ,释义:1.旧指官僚、地主、商人为了装点门面,抬高身份,结交知识分子,装做文化人的样子。","2.本来不懂,但也跟着别人 搞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风雅的事。
夏雨雨人[xià yǔ yǔ rén] ,释义: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牢:牲口圈。
易子而教[yì zǐ ér jiào] ,释义: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庄子·秋水》记载,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附庸风雅[fù yōng fēng yǎ] ,释义:1.旧指官僚、地主、商人为了装点门面,抬高身份,结交知识分子,装做文化人的样子。","2.本来不懂,但也跟着别人 搞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风雅的事。
当头棒喝[dāng tóu bàng hè] ,释义:佛教禅宗和尚接待来学的人的时候,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 ,释义:比喻拘泥,不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柱:瑟上调弦的短木,柱被粘住,音调就不能变换。
过目成诵[guò mù chéng sòng] ,释义: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庄子·秋水》记载,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相敬如宾[xiāng jìng rú bīn] ,释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人名)使,过冀,见冀缺(人名)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通宵达旦[tōng xiāo dá dàn] ,释义:整夜;从天黑到天亮。
书香门第[shū xiāng mén dì] ,释义: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条分缕析[tiáo fēn lǚ xī] ,释义:一条一缕地分析。形容分析得细密清楚而有条理。
口诵心惟[kǒu sòng xīn wéi] ,释义:诵:朗读;惟:思考。口中朗诵,心里思考。
学无常师[xué wú cháng shī] ,释义: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枯鱼之肆[kū yú zhī sì] ,释义:枯鱼:干鱼;肆:店铺。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秀而不实[xiù ér bù shí] ,释义: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提要钩玄[tí yào gōu xuán] ,释义: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三迁之教[sān qiān zhī jiào] ,释义: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 ,释义: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通“濡”)耳染,不学以能。”濡(r ú):沾湿。染:沾染。
不可教训[bù kě jiào xùn] ,释义: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市井之徒[shì jǐng zhī tú] ,释义: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 ,释义: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见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触类旁通[chù lèi páng tōng] ,释义: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
他山之石[tā shān zhī shí] ,释义:《诗经·小雅·鹤鸣》:“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外力。
脱胎换骨[tuō tāi huàn gǔ] ,释义: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铅(一作饴)。” 后比喻重新做人。
质疑问难[zhì yí wèn nàn] ,释义: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提出疑问以求解答。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释义:比喻对不能 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弘明集 理惑论》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异想天开[yì xiǎng tiān kāi] ,释义: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 ,释义: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蒙以养正[méng yǐ yǎng zhèng] ,释义: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驽马十驾[nú mǎ shí jià] ,释义: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无所不通[wú suǒ bù tōng] ,释义: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沂水春风[yí shuǐ chūn fēng] ,释义: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 ,释义: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倦:厌倦。
秉烛夜游[bǐng zhú yè yóu] ,释义: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 jiàn] ,释义: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断杼择邻[duàn zhù zé lín] ,释义: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学无常师[xué wú cháng shī] ,释义: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言传身教[yán chuán shēn jiào] ,释义: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
岁月不居[suì yuè bù jū] ,释义: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浅斟低唱[qiǎn zhēn dī chàng] ,释义: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消闲享乐的情状。
一改故辙[yī gǎi gù zhé] ,释义: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
从恶如崩[cóng è rú bēng] ,释义:指为恶如山崩那样容易。
目不识丁[mù bù shí dīng] ,释义:《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应写作“个”,因为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度日如年[dù rì rú nián] ,释义: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
自食其果[zì shí qí guǒ] ,释义:比喻自己做了坏事,自己遭受到损害或惩罚。
束之高阁[shù zhī gāo gé] ,释义: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楼阁上。比喻放在一旁,不去管它。《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
后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 ,释义:《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
黔驴技穷[qián lǘ jì qióng] ,释义: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中说,黔地无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放牧在山里。老虎看见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老远就躲开了。后来逐渐靠近,加以戏弄,驴大怒,踢了老虎一脚。老虎看透驴的本事不过如此,就把它吃掉了。后用“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再无办法了。
薪尽火传[xīn jìn huǒ chuán] ,释义:火烧着时,前一根柴烧尽,后一根柴紧接烧着,继续加柴,火永不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后多用以比喻师傅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分门别类[fēn mén bié lèi] ,释义: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或整理。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删繁就简,分门别类,几阅寒暑,始得成帙。”
不敢旁骛[bù gǎn páng wù] ,释义: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别的事里面去。
刑期无刑[xíng qī wú xíng] ,释义: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 ,释义: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倦:厌倦。
口讲指画[kǒu jiǎng zhǐ huà] ,释义: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
如饥似渴[rú jī sì kě] ,释义:形容要求非常迫切。也说如饥如渴。
夜郎自大[yè láng zì dà] ,释义:汉代西南邻国中,夜郎国(在今贵州西部)最大。夜郎国的国君问汉朝使臣道:“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呢?”(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后来用“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释义:《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 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洒扫应对[sǎ sǎo yìng duì] ,释义: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生吞活剥[shēng tūn huó bō] ,释义: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记载,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有人取笑他“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后用“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等。
断杼择邻[duàn zhù zé lín] ,释义: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高足弟子[gāo zú dì zǐ] ,释义: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门户之见[mén hù zhī jiàn] ,释义:由于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多用于学术上或艺术上。《旧唐书·韦云起传》:“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 门户:派别。见:成见。
狗急跳墙[gǒu jí tiào qiáng] ,释义:比喻走投无路时采取不顾 一切的行动。
能者为师[néng zhě wéi shī] ,释义: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走马观花[zǒu mǎ guān huā] ,释义: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看花。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释义: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引而不发[yǐn ér bù fā] ,释义:《孟子·尽心上》:“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开弓,搭上箭,不射出去,做出跃跃欲射的姿势,以便让人学习,体会射箭的技能。比喻善于启发、引导或控制。引:拉弓。发:射箭。
有伤风化[yǒu shāng fēng huà] ,释义: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嘉言懿行[jiā yán yì xíng] ,释义: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虚度年华[xū dù nián huá] ,释义:虚:没有收获、成就。白白地度过年岁。
雪中送炭[xuě zhōng sòng tàn] ,释义:在大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神道设教[shén dào shè jiào] ,释义: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有伤风化[yǒu shāng fēng huà] ,释义: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耳提面命[ěr tí miàn mìng] ,释义:也说面命耳提。《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意思是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后 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
孤陋寡闻[gū lòu guǎ wén] ,释义:指学识浅薄,见闻狭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不教之教[bù jiào zhī jiào] ,释义: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 ,释义:《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说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生吞活剥[shēng tūn huó bō] ,释义: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记载,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有人取笑他“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后用“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等。
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 ,释义:之、乎、者、也都是文言文常用的虚词,四字连说常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喜欢古奥。
青出于蓝[qīng chū yú lán] ,释义:《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擒贼擒王[qín zéi qín wáng] ,释义:唐杜甫《前出塞》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比喻先要抓首恶或主要的敌手。
洒扫应对[sǎ sǎo yìng duì] ,释义: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发愤忘食[fā fèn wàng shí] ,释义:下决心努力学 习和工作,连吃饭也忘记了。形容勤奋和专心。《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
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 ,释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认为匣子漂亮,就买下木匣,把珍珠退给了卖主。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椟(dú):木匣子。
多此一举[duō cǐ yī jǔ] ,释义:做不必要的 、多余的事情:何必~。
所见所闻[suǒ jiàn suǒ wén] ,释义:看到的和听到的。
深入浅出[shēn rù qiǎn chū] ,释义: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指文章或讲话)。
登堂入室[dēng táng rù shì] ,释义:见〖升堂入室〗。
春风风人[chūn fēng fěng rén] ,释义:比喻给人以教益或帮助。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fèng)人,以夏雨雨(yù)人,吾穷必矣。”
比屋可封[bǐ wū kě fēng] ,释义: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削足适履[xuē zú shì lǚ] ,释义: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些以适应小鞋。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足:脚。履:鞋。
勤能补拙[qín néng bǔ zhuō] ,释义: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殷鉴不远[yīn jiàn bù yuǎn] ,释义: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 ,释义:敬业:专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屡教不改[lǚ jiào bù gǎi] ,释义:多次教育,仍不改正。也说累教不改。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释义: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坎井之蛙[kǎn jǐng zhī wā] ,释义:坎井:坏井,废井。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沂水春风[yí shuǐ chūn fēng] ,释义: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立竿见影[lì gān jiàn yǐng] ,释义:把竹竿立在太阳光下,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收效迅速。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下:“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夏雨雨人[xià yǔ yǔ rén] ,释义: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循循善诱[xún xún shàn yòu] ,释义:善于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有步骤、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
生聚教训[shēng jù jiào xùn] ,释义: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 ,释义: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才疏学浅[cái shū xué qiǎn] ,释义:见识少,学问不深(多用于自谦)。
循循善诱[xún xún shàn yòu] ,释义:善于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有步骤、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释义: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一毛不拔[yī máo bù bá] ,释义: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极端吝啬。《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 ,释义: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梁上君子[liáng shàng jūn zǐ] ,释义:汉代陈寔的家里,夜间来了一个窃贼,躲在屋梁上,陈寔把他叫做梁上君子(见于《后汉书·陈寔传》),后来就用“梁上君子”做窃贼的代称。
滚瓜烂熟[gǔn guā làn shú] ,释义: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
管宁割席[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醍醐灌顶[tí hú guàn dǐng] ,释义: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
因势利导[yīn shì lì dǎo] ,释义: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循,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