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司[cáo sī] ,释义:1.官署。诸曹郎中职司所在。","2.吏目。
判司[pàn sī] ,释义:古代官名。唐 代节度使、州郡长官的僚属,分别掌管批判文牍等事务。亦用以称州郡佐吏。《旧唐书·职官志一》:“镇军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唐 白居易《自吟拙什因有所怀》诗:“趁向 江陵 府,三年作判司。”宋 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诗:“判司比 唐 时,犹幸免笞箠。”
五司[wǔ sī] ,释义:1.宋代对经略使、安抚使、节度使、观察使和总管的合称。","2.宋代掌管皇室庄宅、宫苑等的五个官署的合称。
司训[sī xùn] ,释义:1.明 清 时县学教谕的别称。明 叶盛《水东日记》篇目有“蒋司训”。《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回目:“鲁小姐 制义难新郎,杨司训 相府荐贤士。”张慧剑 校注:“司训,县学教官‘教諭’的别称。”清 叶廷琯《吹网录·石林燕语》:“復假 仁和 劳季言 司训所藏……底本,覆勘一周,考证益密。”","2.指担任司训之职。清 方苞《大父马溪府君墓志铭》:“苞 生六年,大父司训於 芜湖。”
班司[bān sī] ,释义:指衙署。
选司[xuǎn sī] ,释义:旧时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选人得官有二年不能上者,有一人索远得留,乃注校书郎。选司纲维紊坏,皆以 崔 郑 为口实。”
六司[liù sī] ,释义:1.隋 宫廷女官名。隋文帝 开皇 二年,宫内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六司:一司令,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二司乐,掌音律;三司饰,掌簪珥花严;四司医,掌方药卜筮;五司筵,掌铺设洒扫;六司制,掌衣服裁缝。参阅《隋书·后妃传序》。","2.唐 府州置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武德 初,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书佐皆为司功等参军事,有府四人,史十人。”
司辰[sī chén] ,释义:1.主管时令。","2.官名。
司人[sī rén] ,释义:1.指更夫。","2.神名。
司阙[sī quē] ,释义:负责纠正过失的官员。
计司[jì sī] ,释义:古代掌管财政、赋税、贸易等事务官署的统称。唐 权德舆《唐故度支郎中裴公神道碑铭》序:“其佐 钟陵 也,领留府之重,居议郎也,赞计司之职。”宋 洪迈《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上留意金穀之务,一日尽召三司吏 李溥 等对於 崇政殿,询以计司利害。”《宋史·钱即传》:“时 长安 百物踊贵,钱币并轻,贯 欲力平之,计司承望风旨,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民至罢市。”
局司[jú sī] ,释义:指官衙之主事者。
司钲[sī zhēng] ,释义:负责击鼓敲钲之事。
司握[sī wò] ,释义:掌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伸论民族、民权、社会三主义异同再答来书论(新世纪)发刊之趣意》:“今之主民族主义者,其目的也,惟汉人始能握政权,全国之行政机关,皆由其司握。”
四司[sì sī] ,释义:1.指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四星官。","2.见“四司六局”。","3.道教谓天帝的禁宫。","4.明代内府职官名。指惜薪、宝钞、钟鼓、混堂。参阅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内司[nèi sī] ,释义:1.北朝魏孝文帝所置宫中女官名。","2.宋代内侍省所属内东门司、合同凭由司、军头引见司等的统称。","3.诸王府的属官。
铉司[xuàn sī] ,释义:指重臣。
司天[sī tiān] ,释义:1.掌管有关天象的事务。《国语·楚语下》:“顓頊 受之,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属神。”韦昭 注:“司,主也。”《明史·职官志三》:“﹝ 洪武 ﹞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四年詔监官职专司天,非特旨不得陞调。”","2.负责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以占断吉凶的人。唐 于尹躬《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羣。”宋 沉括《梦溪续笔谈》:“王元之 知 黄州 日,有两虎入郡城夜鬭,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清 赵翼《静观》诗之三:“吾将问司天,推测倘有术。”","3.运气说术语。与“在泉”相对。意为掌握天上的气候变化。司天定居于客气第三步气位,统主上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在泉象征在下,定居于客气第六步气位,值管下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古代医家运用“司天”、“在泉”来预测每年的岁气变化并推断所患疾病。《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你等熟读《本草》,先知了药性,纔好用药。上者要看本年是甚司天,就与他分个温凉。二者要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气歌》“显明之右君位知”注:“正南客气,司天之位也,司天之右,天之右间位也。”参见“五运六气”。
派司[pā si] ,释义:1.旧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等。","2.指通过;准予通过(检查、关卡、考试等)。[英pass]
司帐[sī zhàng] ,释义:管银钱帐目的人。
司隶[sī lì] ,释义:官名。
司非[sī fēi] ,释义:1.谓掌管人们的错误、过失。","2.星宿名。
司理[sī lǐ] ,释义:1.执法;主管狱讼刑罚。汉 扬雄《廷尉箴》:“殷 以刑颠,秦 以酷败,狱臣司理,敢告执謁。”《晋书·刑法志》:“夫刑者,司理之官。”","2.官名。五代 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侯,掌刑法。宋太祖 以为刑狱人命所系,当选士流任之。开宝 六年秋,敕改马步院为司理院,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掌狱讼勘鞠之事,不兼他职。元 废。明 时用为对推事的别称。《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理姓 郑 名 安,滎阳 旧族,也是个少年才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束装北上,道经 扬州、扬州 司理乃是 王生 乡亲,开门置酒相待。”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司理》、《文献通考·职官十七》。","3.主持;掌管。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兴省郡县钱穀库,以司文武官员俸值公费,立官司理,每月报销。”清 俞樾《茶香室三钞·明珠家累世富厚》:“明太傅 广置田产,市买奴僕,厚加赏賚,使其充足,无事外求。立主家长,司理家务。”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本会公举正副主席各一位……差委二位,以专司理会中事务。”洪深《五奎桥》:“‘五奎’,一般乡下人迷信是司理命运的天上的星宿。”","4.管事;董事。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六章:“大同之世,每一院如一小国,学者即其人民,教习、司理即其公、卿、士夫也。”欧阳山《苦斗》七四:“‘我的意思,这司理的职位,非他担当不可。’大家都赞成 麦荣 当司理。”
南司[nán sī] ,释义:1.南北朝 时 南朝 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称南台,因称南台之长御史中丞为“南司”。《梁书·江淹传》:“少帝 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时 明帝 作相,因谓 淹 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寮。’”《南史·何敬容传》:“帝大怒,付南司推劾,御史中丞 张綰 奏 敬容 协私罔上,合弃市。”《通典·职官六》:“自 齐、梁 皆谓御史中丞为南司。”","2.唐 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皇宫)南面,故称“南衙”,亦称“南司”。《旧唐书·宋申锡传》:“会内官 马存亮 同入,諍於 文宗 曰:‘谋反者适 宋申锡 耳,何不召南司会议。’”
押司[yā sī] ,释义:宋 时办理文书,狱讼的地方胥吏,多由当地有产业人户中差选。
司怪[sī guài] ,释义:星名。属觜宿,共四星。
司旌[sī jīng] ,释义:习射时负责举旗以示箭之中否。
司香[sī xiāng] ,释义:1.明内侍官名,多由宦官担任。负责烧香等事宜。见《明史·职官志三》。","2.泛指负责烧香的人。
专司[zhuān sī] ,释义:专门掌管。清 赵澄鉴《卖茶娘》诗:“调羹糝蓼岂未諳,茶事专司一鑪火。”吴玉章《辛亥革命·暗杀活动的风行》:“至1905年后,这种暗杀活动更为扩大了,同盟会特地组织了一个专司暗杀的部门。”
铺司[pù sī] ,释义:古时驿站的主管人员。《元史·兵志四》:“至元 八年,申命州县官,用心照刷及点视闕少铺司铺兵。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软绢包袱,更用油绢捲缚,夹版束繫,齎小回历一本,作急走递,到下铺交割附历讫,於回历上令铺司验到铺时刻,并文字总计角数,及有无开拆、磨擦损坏,或乱行批写字样,如此附写一行,铺司画字,回还。”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应付原役领回者,应发铺司传递者。”
司鸿[sī hóng] ,释义:复姓。
台司[tái sī] ,释义:1.指三公等宰辅大臣。","2.指御史台职司。
司商[sī shāng] ,释义:官名。掌赐族授姓。
牧司[mù sī] ,释义:1.监督举发。","2.管民政的地方官。
禁司[jìn sī] ,释义:指主管防禁之事的部门或官员。《后汉书·百官志一》:“稟假掾史主稟假禁司。”《陈书·陈方泰传》:“又率人仗抗拒,伤损禁司,为有司所奏…… 方泰 初但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旧制:诸王在都,唯得置捉刀左右四十人。晃 好武饰,及罢 南徐州,私载数百人仗还 建康,为禁司所觉,投之 江 水。”胡三省 注:“禁司,主防禁诸王。”
司管[sī guǎn] ,释义:掌管锁钥。
分司[fēn sī] ,释义:1.分掌;分管。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然后沿才受职,揆务分司。是以五正置於 朱宣,下民不忒。”","2.唐 宋 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唐 白居易《达哉乐天行》:“达哉达哉 白乐天,分司 东都 十三年。”宋 陆游《简邻里》诗:“独坐空斋如自讼,小鎸残俸类分司。”","3.明 清 于盐运司下设分司,为管理盐务的官员。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作碱》:“凡地碱煎盐,除 并州 末盐外,长芦 分司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随即是盐院来拜,盐道来拜,分司来拜,扬州 府来拜,江都 县来拜,把 庄徵君 闹的急了,送了各官上去,叫作速开船。”
藩司[fān sī] ,释义:1.官名。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2.官名。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旧司[jiù sī] ,释义:原来的职守。
司典[sī diǎn] ,释义:1.掌管典籍。指史官。《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 孙伯黶 司 晋 之典籍……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2.掌管刑典的官吏。《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吕延济 注:“孟秋之月,凉风至,言将顺秋气而行杀罚。故主司告以详刑之事。”
三司[sān sī] ,释义: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唐 张说《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三公”。","2.唐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唐 宋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五代 特重其职,至 宋 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4.宋 代于 广州、明州、杭州 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宋史·食货志下八》:“﹝ 熙寧 ﹞九年,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明 州市舶,诸舶皆隶 广州 一司。令 师孟 与三司详议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九七一年,太宗 灭 南汉,即在 广州 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 杭州、明州 置市舶司,与 广州 合称‘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对外贸易港。”","5.明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穀,其考核则听於府部。”
宫司[gōng sī] ,释义:掌后宫中事宜的人。
门司[mén sī] ,释义:守门的吏役。
司用[sī yòng] ,释义:犹职能。
司官[sī guān] ,释义:清代对中央各部属官的统称。
司谏[sī jiàn] ,释义:官名。
铨司[quán sī] ,释义:主管选授官职的官署。
司武[sī wǔ] ,释义:司马的别称。《左传·襄公六年》:“子荡 怒,以弓梏 华弱 于朝。平公 见之,曰:‘司武而梏於朝,难以胜矣。’”杜预 注:“司武,司马。”杨伯峻 注:“武、马古同音,且 宋国 司马之职掌武事。”
邑司[yì sī] ,释义:唐 代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这一机构的官吏。
正司[zhèng sī] ,释义:正职长官。
司农[sī nóng] ,释义:1.官名。上古时代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器械既成,以给司农,司农者,田官也。”《汉书·东方朔传》:“后稷 为司农。”颜师古 注:“主播种。”","2.官名。汉 始置,掌钱谷之事。亦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汉 建安 改为大农,由 魏 至 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或称大司农。清 代以户部司漕粮田赋,故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清 光绪 年间,常熟 人 翁同龢 为户部尚书,世有以“司农常熟世间荒”讥之者。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都司[dū sī] ,释义: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
所司[suǒ sī] ,释义:1.犹职责。","2.有司。指主管的官吏。
司正[sī zhèng] ,释义:古代行乡饮酒礼或宾主宴会时的监礼者。《礼记·乡饮酒义》:“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觶,乃立司正焉。”《国语·晋语一》:“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 史苏。”韦昭 注:“司正,正宾主之礼者也。”明 沉榜《宛署杂记·杂费》:“乡饮酒礼,每年二次…… 宛平县 该管正月份。相沿,上席六卓,正宾一,僎宾一,介宾一,主宾二,司正一。”
司载[sī zǎi] ,释义:官名。负责考察天文。
都司[dū sī] ,释义: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
大司[dà sī] ,释义:犹言大事。《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晋书·纪瞻传》:“在昔哲王象事备物,明堂所以崇上帝,清庙所以寧祖考,辟雍所以班礼教,太学所以讲艺文,此盖有国之盛典,为邦之大司。”
仪司[yí sī] ,释义: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宪司[xiàn sī] ,释义:1.魏 晋 以来御史的别称。《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瑀 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风宪》:“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2.宋 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景德 四年置,负责调查疑难案件,劝课农桑,和代表朝廷考核官吏等事,即后世按察司之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而今单表一个作恶的官宦,做着没天理的勾当,后来遇着清正严明的宪司做对头,方得明正其罪。”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3.犹上司。元 代习用语。《元典章新集·兵部·急递》:“凡有牒呈宪司公文,依上置立隔眼,发放施行。”陈垣 释例:“宪司,当时常语。”
司聪[sī cōng] ,释义:1.谓司听察。指弹劾纠察。《左传·昭公九年》:“女为君耳,将司聪也。”晋 陶潜《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逯钦立 校注:“司聪,为皇帝听察民隐。”唐 元稹《杨汝士授右补阙制》:“我国家设司諫署,以神明其耳目……方我倾听之始,命尔司聪之荣。”","2.官名。新莽 设置。负责听察臣下过失。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贴司[tiē sī] ,释义:宋 时掌管文贴的行政组织。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贴司,建隆 初,诸州惟有私名书手,在京及监司,即置贴司…… 绍兴 五年,州县贴司,每案不得过五人。二十七年,言者请以吏额之半置贴司。”
司公[sī gōng] ,释义:1.对上司的尊称。","2.男司仪。
小司[xiǎo sī] ,释义:小官。
司训[sī xùn] ,释义:1.明 清 时县学教谕的别称。明 叶盛《水东日记》篇目有“蒋司训”。《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回目:“鲁小姐 制义难新郎,杨司训 相府荐贤士。”张慧剑 校注:“司训,县学教官‘教諭’的别称。”清 叶廷琯《吹网录·石林燕语》:“復假 仁和 劳季言 司训所藏……底本,覆勘一周,考证益密。”","2.指担任司训之职。清 方苞《大父马溪府君墓志铭》:“苞 生六年,大父司训於 芜湖。”
司啬[sī sè] ,释义:农神名,即 后稷。相传 尧 时 后稷 始作稼穑,故尊祀 后稷 为农神。
茅司[máo sī] ,释义:厕所。
群司[qún sī] ,释义:中国古代官位统称:司寇、司空、司马、司徒、司稷:司寇,主管刑部与教育;司空:主管建设,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后来转变为监察官,相当于现在检察院的总检察长;司徒:管理民政,相当于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司马:负责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司稷:主管农业、种植。1。
司伦[sī lún] ,释义:藏语。达赖 下面最高行政官,位在噶伦之上。达赖十三世 于1912年始设此职。
百司[bǎi sī] ,释义:大臣,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
司分[sī fēn] ,释义:1.历正的属官,专司春分、秋分。《左传·昭公十七年》:“玄鸟氏,司分者也。”杜预 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孔颖达 疏:“此鸟以春分来,秋分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分。”","2.泛指历法官。《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正殿虚筵,司分简日。”刘良 注:“司分,主历之官也。”","3.谓由历法官颁布节气。唐 王諲《南至云物赋》:“北风戒节,南至司分。”
库司[kù sī] ,释义:寺院中司会计之事的僧人。
司房[sī fáng] ,释义:1.元明州县衙门里负责记录口供、管理案卷的文书部门,即六房中的刑房。","2.明代内廷各家私臣名。
司计[sī jì] ,释义:官署名。
司历[sī lì] ,释义:1.亦作“司历”。掌管历法之官。《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歷过也,再失闰矣。”《文选·陆倕<新漏刻铭>》:“而司歷亡官,畴人废业。”吕延济 注:“司歷,主歷之官。”唐 张说《<大衍历>序》:“十六年八月端五,赤光照室之夜,皇雄成纪之辰,当一元之出符,献万寿之新歷。伏望藏之书殿,録於记言,掌之太史,颁於司歷。”","2.掌管时历。北周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於时玄鸟司历,苍龙御行。”倪璠 注引 孔颖达 曰:“玄鸟,或单呼燕,或重名燕燕,异方语也。此鸟以春分来,秋分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分。”唐 周钤《南郊享寿星赋》:“是宜执牺象,展鷄彝,召冯相而司歷,命祝史以陈辞。”","3.见“司歷”。
鸟司[niǎo sī] ,释义:《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 少皞 摰 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后以“鸟司”谓开国之君任命百官,司职百事。北周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云纪御官,鸟司从职。”
监司[jiān sī] ,释义:1.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吏。汉 以后的司隶校尉和督察州县的刺史、转动使、按察使、布政使等通称为监司。《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见非不举,闻恶不察。”明 杨珽《龙膏记·赐玦》:“他始拿守令,继拿监司,我都不能禁他,如今该轮到我宰相了。”清 李调元《九月初六日过燕郊》诗:“我本治 河 监司官,闻言顿觉心难安。”章炳麟《訄书·禁烟草》:“烟叶之苦泽,下毒其壤,数年不能成菜茹,虽欲反而树稼,其道无繇。殖者滋庶,食者滋众,民利而翫之,监司恬而狎之。”","2.监察。《后汉书·贾宗传》:“宗 擢用其任职者,与边吏参选,转相监司,以擿发其姦。”
司原[sī yuán] ,释义:1.主管打猎。《左传·襄公四年》:“兽臣司原,敢告僕夫。”杨伯峻 注:“原即上文原兽之原,谓田猎。”","2.指主管打猎的人。汉 王符《潜夫论·贤难》:“今观宰司之取士也,有似於司原之佃也。”
司业[sī yè] ,释义:1.谓主管世子学业教育。","2.学官名。","3.指唐张籍。
司盟[sī méng] ,释义: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盟约之辞及其礼仪。参阅《周礼·秋官·司盟》。","2.古代传说诸侯结盟时伺察盟者之神。司,通“伺”。《左传·襄公十一年》:“或间兹命,司慎、司盟 ……明神殛之,俾失其民。”杜预 注:“二司,天神。”《仪礼·觐礼》“加方明于其上”唐 孔颖达 疏:“司慎,司不敬者;司盟,司察盟者。”
司蠹[sī dù] ,释义:犹蠹役。害民的官吏。
司稷[sī jì] ,释义:中国古代官名之一,主管农业。
毛司[máo sī] ,释义:茅厕,厕所。
司地[sī dì] ,释义:掌管有关土地人民的事务。
司田[sī tián] ,释义:管理农务的官。
留司[liú sī] ,释义:唐 人称分司 东都 洛阳 者为留司。宋 因之。唐 高适《同河南李少尹夜饮遂作春酒歌》:“前年持节将 楚 兵,去年留司在 东京,今年復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刘开扬 笺注:“唐 人谓分司 东都 者为留司。”唐 韩愈《唐故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孝权 ﹞迁留司虞部员外郎。”方崧卿 注:“谓分司 东都 也。”宋 王禹偁《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挽歌》之八:“曾拜四章辞相府,又陈三表罢留司。”
宗司[zōng sī] ,释义:执掌王室祭祀与礼仪者。《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公子荆 之母嬖,将以为夫人,使宗人 衅夏 献其礼,对曰:‘无之。’公怒曰:‘女为宗司,立夫人,国之大礼也。何故无之?’”明 陈霆《两山墨谈》卷五:“周 自 文王 之世,周公 职内而主宗司之任。”
吐司[tǔ sī] ,释义:烤面包片。[英toast]
司政[sī zhèng] ,释义:掌管政事的人。
幽司[yōu sī] ,释义:阴间的官府。
司吏[sī lì] ,释义:负责办理文书的小吏。
司刑[sī xíng] ,释义:官名。
狱司[yù sī] ,释义:1.管理监狱的官。","2.管理诉讼、牢狱的机构。
堂司[táng sī] ,释义:1.明 清 时中央各行政官署的泛称。亦指各署的长官。明 刘若愚《酌中志·累臣自叙略节》:“凡屡次奏驳之旨,亦不曾詰责堂司。”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自 咸丰 季年,中西重立和约,朝廷创设总理衙门,堂司各官,如军机处例。”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中学不兴,寧能尽各部之堂司,各省之长属,而概用洋员以承其乏也?”","2.佛寺中知事僧及其居所之称。因知事司僧堂庶务,故称。
邮司[yóu sī] ,释义:指 清 时邮传部。
宰司[zǎi sī] ,释义:1.谓百官之长,处宰辅之位者。","2.主管掌理。
司员[sī yuán] ,释义:即司官。
軄司[zhí sī] ,释义:犹职务。
雅司[yǎ sī] ,释义:一种感染性、接触传染性但非性病性的热带疾病,由一种形态上与梅毒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T.pallidum)不能区别的螺旋体(细弱密螺旋体Treponema pertenue)引起,特点为皮肤原发性溃疡性损害,继而发展到第二期,此时溃疡遍及全身,在第三期骨亦被累及。
守司[shǒu sī] ,释义:1.职责,职守。","2.监守。
司过[sī guò] ,释义:1.掌纠察群臣过失的官吏。","2.纠正过失。","3.伺察其过失。司,通“伺”。
候司[hòu sī] ,释义:见“候伺”。
云司[yún sī] ,释义:朝廷掌握刑法的官。
司搏[sī bó] ,释义:伺机捕捉;侦察捉拿。司,通“伺”。
密司[mì sī] ,释义:英语miss的音译。亦译为“密斯”。意为小姐。
司阃[sī kǔn] ,释义:1.指地方军事长官。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閫以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将军制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武孝廉》:“石赴都夤缘,选得本省司閫。”","2.谓担任地方军事长官。
司仓[sī cāng] ,释义:官名。
巡司[xún sī] ,释义:巡检司。职掌地方治安。
司务[sī wù] ,释义:旧时对手艺匠人的尊称。
司事[sī shì] ,释义:1.古代负责农事的官员。","2.犹有司。
小司[xiǎo sī] ,释义:小官。
司寝[sī qǐn] ,释义:犹言侍寝。
省司[shěng sī] ,释义:中枢各省的有关官署。
相司[xiāng sī] ,释义:互相侦察。司,通“伺”。
司牧[sī mù] ,释义:1.管理,统治。《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羣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宋 王禹偁《贺南郡大赦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司牧黎元,敦崇孝治,言有父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总论》:“夫州县司牧一方。”","2.君主;官吏。南朝 齐 萧道成《即位告天文》:“肇自生民,树以司牧。”宋 王禹偁《端拱箴》:“天生蒸民,树之司牧。”清 唐甄《潜书·任相》:“百姓困穷,司牧不知,知而不为之所,国亡。”","3.主管畜牧的官员。清 昭槤《啸亭杂录·王府官员制度》:“定制:亲王长史一员……司匠、司牧六员。”
司危[sī wēi] ,释义:星座名。
司慎[sī shèn] ,释义:古代传说诸侯结盟时伺察不敬者之神。司,通“伺”。详“司盟”。
司书[sī shū] ,释义:旧指官署、军队中从事文书工作的人。
司隶[sī lì] ,释义:官名。
司存[sī cún] ,释义:1.执掌;职掌。","2.有司;官吏。
司星[sī xīng] ,释义:主管占候星象的官员。
司绳[sī shéng] ,释义:1.负责颁行法令。","2.主持纠察的官员。
司市[sī shì] ,释义:官名。掌管市场的治教政刑、量度禁令等。《周礼·地官·序官》:“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郑玄 注:“司市,市官之长。”孙诒让 正义:“司市者以下至泉府十官,并掌国市政令、刑禁、货贿之事。”《汉书·食货志下》:“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价),各自用为市平。”参阅《周礼·地官·司市》。
司狱[sī yù] ,释义:1.掌管刑狱的官员。","2.元刑部设司狱司,明因之。
蛊司[gǔ sī] ,释义:既是重量单位又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时1oz代表PCB的铜箔厚度约为36um。
司务[sī wù] ,释义:旧时对手艺匠人的尊称。
司勋[sī xūn] ,释义:1.官名。","2.指杜牧。
监司[jiān sī] ,释义:1.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吏。汉 以后的司隶校尉和督察州县的刺史、转动使、按察使、布政使等通称为监司。《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见非不举,闻恶不察。”明 杨珽《龙膏记·赐玦》:“他始拿守令,继拿监司,我都不能禁他,如今该轮到我宰相了。”清 李调元《九月初六日过燕郊》诗:“我本治 河 监司官,闻言顿觉心难安。”章炳麟《訄书·禁烟草》:“烟叶之苦泽,下毒其壤,数年不能成菜茹,虽欲反而树稼,其道无繇。殖者滋庶,食者滋众,民利而翫之,监司恬而狎之。”","2.监察。《后汉书·贾宗传》:“宗 擢用其任职者,与边吏参选,转相监司,以擿发其姦。”
司禄[sī lù] ,释义:1.官名。《周礼·地官·序官》“司禄”郑玄 注:“主班禄。”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云:“司禄职虽闕,观其序於廩人、仓人、舍人之后,司稼之前,皆为穀米之类,其为颁穀禄於羣臣可知矣。”","2.星名。文昌宫第六星。《周礼·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郑玄 注:“司禄,文昌第六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六曰司禄。”司马贞 索隐引《春秋元命包》曰:“司禄赏功进士。”","3.星名。下台司禄。《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4.星名。《宋史·天文志三》:“司禄二星,在司命北,主增年延德,又主掌功赏、食料、官爵。”","5.神名。掌司人间禄籍。《新唐书·礼乐志二》:“四时祭 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我非仙非鬼,文昌 司禄 之神也。”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密宗的做法,和道教有相同的地方……道教的 司命、司禄 之神及 泰山府君,也见于 密宗 经文。”
司宾[sī bīn] ,释义:1.官名。北周 设置。主管对外重大交际礼仪。《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周 遣大将军 昌城公 深 聘於 突厥,司宾 李除、小宾部 贺遂礼 聘於 齐。”胡三省 注:“后周 倣 成周 之制以建官,司宾,盖《周官》大行人之职。”","2.官名。唐 代对鸿胪寺的改称。掌管宾客凶仪之事及册诸蕃。参阅《通典·职官八》。","3.官名。唐 宫内官,属尚仪局,掌宾客朝见等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4.负责接待宾客。《北齐书·祖珽传》:“时 徐君房 庾信 来聘,名誉甚高,魏朝 闻而重之,接对者多取一时之秀,卢元景 之徒并降阶摄职,更递司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武孝廉》:“又年餘,妇自往归 石,止於旅舍,託官署司宾者通姓氏,石 令絶之。”《儒林外史》第四回:“就是我主顾 张老爷、周老爷,在那里司宾。”
司祝[sī zhù] ,释义:1.祭祀中致祷辞的人。《清史稿·礼志四》:“司祝献酒,举神刀,祷祝。”","2.指庙宇中管香火的人。《大马扁》第八回:“凑巧观音堂的司祝因年老不大浓睡,却起来开了庙门乘凉,且看月色。”
司爟[sī guàn] ,释义:爟,举火之意。
藩司[fān sī] ,释义:1.官名。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2.官名。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职司[zhí sī] ,释义:职务;职责。
两司[liǎng sī] ,释义:明 清 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司户[sī hù] ,释义:官名。
团司[tuán sī] ,释义:唐 代新进士及第,负责筹办同年游宴及纠察诸事的机构。主其事者亦称为“团司”。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及同年宴於 曲江 亭子,彖(卢彖)以雕幰载妓,微服嚲鞚,纵观於侧,遂为团司所发。”《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王禹玉》引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唐 代﹞进士及第,赐宴 曲江,状元置司处,谓之团司。”宋 岳珂《桯史·富翁五贼》:“名亦在鼎甲,联鑣入团司。”清 梁章鉅《称谓录·进士》:“《国史补》:‘进士榜下择一人为团司。’”
司掌[sī zhǎng] ,释义:1.管事,管理人员。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设便民房》:“自是乡民乾粮小米,裹持而来,絶无他费,且去住任之,不烦司掌。”","2.执掌;掌管。《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假如上帝派我司掌人间的分配权,我便是这样地独断专行--给向往光明者以艳阳、皓月,给追求进步者以迅疾的车轮。”
司书[sī shū] ,释义:旧指官署、军队中从事文书工作的人。
司律[sī lǜ] ,释义:掌管音乐之官。
司稽[sī jī] ,释义:先秦时期职官名。
司箴[sī zhēn] ,释义:职掌规谏、劝诫。
司花[sī huā] ,释义:“司花女”的省称。
司晨[sī chén] ,释义:雄鸡报晓。
宫司[gōng sī] ,释义:掌后宫中事宜的人。
家司[jiā sī] ,释义:家什,器具。艾芜《我的青年时代》十一:“等会长走了以后,我到屋里去打整那些烧烟的家司。”艾芜《端阳节》六:“打锣鼓家司的立刻换一个‘奶胎奶转’的音乐。”
司明[sī míng] ,释义:1.负责让眼睛明亮。谓使了解下情。《左传·昭公九年》:“女为君目,将司明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亦指眼睛。清 曹寅《夜饮和培山眼镜歌》:“生人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2.官名。新莽 设置。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司账[sī zhàng] ,释义:旧时负责财务工作的人。
门司[mén sī] ,释义:守门的吏役。
逻司[luó sī] ,释义:指主管巡行侦查事务的官府。
帅司[shuài sī] ,释义:宋 代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
司候[sī hòu] ,释义:掌管时令。《后汉书·律历志中》:“及用《四分》……七十餘年,然后仪式备立,司候有準。”南朝 梁 简文帝《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仓庚应律,女夷 司候。”
六司[liù sī] ,释义:1.隋 宫廷女官名。隋文帝 开皇 二年,宫内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六司:一司令,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二司乐,掌音律;三司饰,掌簪珥花严;四司医,掌方药卜筮;五司筵,掌铺设洒扫;六司制,掌衣服裁缝。参阅《隋书·后妃传序》。","2.唐 府州置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武德 初,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书佐皆为司功等参军事,有府四人,史十人。”
司晨[sī chén] ,释义:雄鸡报晓。
派司[pā si] ,释义:1.旧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等。","2.指通过;准予通过(检查、关卡、考试等)。[英pass]
董司[dǒng sī] ,释义:1.监督掌管。","2.指掌管军政之人。
司李[sī lǐ] ,释义:1.官名。即司理。","2.执法,断案。
诸司[zhū sī] ,释义:众官吏;众官署。《左传·桓公十三年》:“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新唐书·百官志一》:“诸司奏大事者,前期三日具状,长官躬署,对仗伏奏,仗下,中书门下涖读。”
司败[sī bài] ,释义:1.官名。即司寇。《左传·文公十年》:“臣免於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於司败也。”杜预 注:“陈 楚 名司寇为司败。”","2.泛指司法机关。《周书·文帝纪上》:“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舆迁幸。请拘司败,以正刑书。”宋 岳飞《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死有餘罪,敢逃司败之诛。”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下》:“先生言一旦遘此鞠凶,臣即不致死於贼,亦当归死,司败席藁以待。”参见“司寇”。
司农[sī nóng] ,释义:1.官名。上古时代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器械既成,以给司农,司农者,田官也。”《汉书·东方朔传》:“后稷 为司农。”颜师古 注:“主播种。”","2.官名。汉 始置,掌钱谷之事。亦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汉 建安 改为大农,由 魏 至 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或称大司农。清 代以户部司漕粮田赋,故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清 光绪 年间,常熟 人 翁同龢 为户部尚书,世有以“司农常熟世间荒”讥之者。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司柁[sī tuó] ,释义:见“司舵”。
司鼎[sī dǐng] ,释义:官名。光禄勋的别称。光禄勋,秦 为郎中令,汉武帝 时改此名。职权较广。
司直[sī zhí] ,释义:1.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2.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3.官名。","4.当值;值班。
司卫[sī wèi] ,释义:负责保卫。亦指负责保卫的人。
漕司[cáo sī] ,释义:亦称“漕运司”。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北宋 称转运司,南宋 称漕司,元 代称漕运司。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财归於漕司,而兵各归於郡。”《宋史·选举志二》:“淳祐 元年,淮 南诸州郡岁有兵祸,士子不得以时赴乡试,且漕司分差试官,路梗不可径达。”元 危素《元海运志》:“﹝ 至元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帅漕宪仓》:“帅、宪、仓一人而已,漕则一路或有两三人,曰转运使,曰转运副使,曰转运判官,皆漕司也。”
寮司[liáo sī] ,释义:1.各衙署长官。《文选·潘岳<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张铣 注:“百寮主司,能使人富而又教之。”","2.寺僧中替长老管事的人。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德高年长的大僧称为长老,居在方丈,表示只住一间小屋。长老的随从人称为侍者,替长老管事的人称寮司。”
司寝[sī qǐn] ,释义:犹言侍寝。
司化[sī huà] ,释义:1.掌管造化者;造物主。","2.掌管教化的官员。
司驾[sī jià] ,释义:1.掌管舆马。","2.驾驭车马的人。","3.官名。
典司[diǎn sī] ,释义:主管;主持。《左传·庄公十四年》:“命我先人,典司宗祏。”《后汉书·鲁恭传》:“司隶典司京师,四方是则。”宋 沉作喆《寓简》卷七:“凡人一身,平日视听言语饮食,未尝少休也。唯鼻典司出入息,劳役颇省。”王闿运《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 张绍堂 ﹞长子 锡珍 先从 淮 军典司军械,前一年病故。”
专司[zhuān sī] ,释义:专门掌管。清 赵澄鉴《卖茶娘》诗:“调羹糝蓼岂未諳,茶事专司一鑪火。”吴玉章《辛亥革命·暗杀活动的风行》:“至1905年后,这种暗杀活动更为扩大了,同盟会特地组织了一个专司暗杀的部门。”
司方[sī fāng] ,释义:1.指南车。","2.指示方向。","3.主管南方。
三司[sān sī] ,释义: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唐 张说《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三公”。","2.唐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唐 宋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五代 特重其职,至 宋 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4.宋 代于 广州、明州、杭州 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宋史·食货志下八》:“﹝ 熙寧 ﹞九年,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明 州市舶,诸舶皆隶 广州 一司。令 师孟 与三司详议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九七一年,太宗 灭 南汉,即在 广州 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 杭州、明州 置市舶司,与 广州 合称‘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对外贸易港。”","5.明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穀,其考核则听於府部。”
司夜[sī yè] ,释义:1.主管夜间的报时。","2.借指鸡。
司理[sī lǐ] ,释义:1.执法;主管狱讼刑罚。汉 扬雄《廷尉箴》:“殷 以刑颠,秦 以酷败,狱臣司理,敢告执謁。”《晋书·刑法志》:“夫刑者,司理之官。”","2.官名。五代 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侯,掌刑法。宋太祖 以为刑狱人命所系,当选士流任之。开宝 六年秋,敕改马步院为司理院,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掌狱讼勘鞠之事,不兼他职。元 废。明 时用为对推事的别称。《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理姓 郑 名 安,滎阳 旧族,也是个少年才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束装北上,道经 扬州、扬州 司理乃是 王生 乡亲,开门置酒相待。”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司理》、《文献通考·职官十七》。","3.主持;掌管。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兴省郡县钱穀库,以司文武官员俸值公费,立官司理,每月报销。”清 俞樾《茶香室三钞·明珠家累世富厚》:“明太傅 广置田产,市买奴僕,厚加赏賚,使其充足,无事外求。立主家长,司理家务。”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本会公举正副主席各一位……差委二位,以专司理会中事务。”洪深《五奎桥》:“‘五奎’,一般乡下人迷信是司理命运的天上的星宿。”","4.管事;董事。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六章:“大同之世,每一院如一小国,学者即其人民,教习、司理即其公、卿、士夫也。”欧阳山《苦斗》七四:“‘我的意思,这司理的职位,非他担当不可。’大家都赞成 麦荣 当司理。”
宗司[zōng sī] ,释义:执掌王室祭祀与礼仪者。《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公子荆 之母嬖,将以为夫人,使宗人 衅夏 献其礼,对曰:‘无之。’公怒曰:‘女为宗司,立夫人,国之大礼也。何故无之?’”明 陈霆《两山墨谈》卷五:“周 自 文王 之世,周公 职内而主宗司之任。”
司阍[sī hūn] ,释义:1.看门的人。","2.看门;守门。
司诡[sī guǐ] ,释义:见“司危”。
司衡[sī héng] ,释义:1.主管;主宰。","2.犹言宰衡。","3.负责评阅试卷。
押司[yā sī] ,释义:宋 时办理文书,狱讼的地方胥吏,多由当地有产业人户中差选。
司録[sī lù] ,释义:官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