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有关民间故事的四字词语

今天词语大全网站要给大家提供的是写有关民间故事的四字词语,这篇内容中收录了较多的写有关民间故事的四字词语,部分词语有拼音和释义,写有关民间故事的四字词语都摘录于汉语词典,希望这些写有关民间故事的四字词语能够帮助到您。

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 ,释义:有人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客人以为酒杯里有蛇,回去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见于《风俗通义·怪神》)。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释义:《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天经地义[tiān jīng dì yì] ,释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后用“天经地义”指正确的、不可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不容怀疑。经、义:道理。

投鞭断流[tóu biān duàn liú] ,释义:前秦的苻坚进攻东晋时骄傲地说,我这么多的军队,把每个兵的马鞭子都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见于《晋书·苻坚载记》)。后用来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释义: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释义:传说梁代张僧繇(yóu)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牢:牲口圈。

抛砖引玉[pāo zhuān yǐn yù] ,释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门可罗雀[mén kě luó què] ,释义:门外可以张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没有什么人来往。《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罗:网。

一衣带水[yī yī dài shuǐ] ,释义:一水相隔,如同衣带那样窄。比喻双方离得很近。《南史·陈后主纪》:“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 ,释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释义: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 ,释义:用抛掷木柴击火的办法灭火。比喻方法不对,反而使祸害扩大。《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抱:抛掷。薪:柴草。

鸡鸣狗盗[jī míng gǒu dào] ,释义: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释义:比喻对不能 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弘明集 理惑论》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释义:1.也说流水高山。《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2.琴曲。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清代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是近代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传说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下决心要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河曲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回答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可不会再增高了,凿去一点就少一点,终有一天要凿平的。”(见于《列子·汤问》)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梁上君子[liáng shàng jūn zǐ] ,释义:汉代陈寔的家里,夜间来了一个窃贼,躲在屋梁上,陈寔把他叫做梁上君子(见于《后汉书·陈寔传》),后来就用“梁上君子”做窃贼的代称。

人琴俱亡[rén qín jù wáng] ,释义: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礼贤下士[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指帝王、大臣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敬重、结交有德有才的人。礼贤:尊敬贤者。下士:降低自己的身份结交一般有才能的人。

请君入瓮[qǐng jūn rù wèng] ,释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记载,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 周兴说:“这个好办,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 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上火,对周兴说:“我奉命来审老兄,请兄入此瓮吧。” 周兴吓得连忙叩头认罪。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下逐客令[xià zhú kè lìng] ,释义:秦始皇曾下过逐客令,要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泛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 ,释义:《战国策·齐策二》记载,楚国有一个人请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一个人先画成,左手拿过酒准备喝,同时用右手为蛇画脚,并说:“我还能给蛇画脚呢!” 脚还没有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给它添上脚呢?” 于是拿过酒一饮而尽。后用“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 ,释义:《汉书·霍光传》里说,有一家的烟囱很直,有人劝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搬开烟囱旁边的柴火,以免发生火灾。主人不听,不久果然发生了火灾。比喻事先预防以避免危险发生。突:烟囱。徙:迁移。

入木三分[rù mù sān fēn] ,释义: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为虎作伥[wèi hǔ zuò chāng] ,释义:旧时迷信传说,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导老虎吃人,这种鬼叫伥。比喻充当恶人的爪牙,帮助干坏事。伥(chāng)。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礼贤下士[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指帝王、大臣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敬重、结交有德有才的人。礼贤:尊敬贤者。下士:降低自己的身份结交一般有才能的人。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 ,释义:也说分路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北史·魏宗室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 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扬镳:驱马前进。镳(biāo):马嚼子。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 ,释义:也说分路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北史·魏宗室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 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扬镳:驱马前进。镳(biāo):马嚼子。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 ,释义:《列子·汤问》记载,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释义:比喻对不能 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弘明集 理惑论》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投笔从戎[tóu bǐ cóng róng] ,释义: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后来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为虎作伥[wèi hǔ zuò chāng] ,释义:旧时迷信传说,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导老虎吃人,这种鬼叫伥。比喻充当恶人的爪牙,帮助干坏事。伥(chāng)。

俟河之清[sì hé zhī qīng] ,释义: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割须弃袍[gē xū qì páo] ,释义: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 ,释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多指两个邻国)十分密切。《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 ,释义:《汉书·霍光传》里说,有一家的烟囱很直,有人劝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搬开烟囱旁边的柴火,以免发生火灾。主人不听,不久果然发生了火灾。比喻事先预防以避免危险发生。突:烟囱。徙:迁移。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释义: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

请君入瓮[qǐng jūn rù wèng] ,释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记载,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 周兴说:“这个好办,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 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上火,对周兴说:“我奉命来审老兄,请兄入此瓮吧。” 周兴吓得连忙叩头认罪。后来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中流砥柱[zhōng liú dǐ zhù] ,释义:也说砥柱中流。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中流:河流中间。砥柱:三门峡东的一个石岛,屹立于黄河的激流中。

水漫金山[shuǐ màn jīn shān] ,释义: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

下逐客令[xià zhú kè lìng] ,释义:秦始皇曾下过逐客令,要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泛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

举案齐眉[jǔ àn qí méi] ,释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表示对丈夫尊敬。后因称夫妇相敬为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黄河水清[huáng hé shuǐ qīng] ,释义: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释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蜀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 他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泛指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 ,释义: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见于汉代刘向《新序·杂事》)。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 ,释义:《淮南子·人间训》里说,古时有个住在边塞的老人丢了一匹马,后来这匹马居然带了一匹好马回来。后来就用“塞翁失马”比喻虽然受到暂时的损失,但也许因此得到好处。常与“安知非福”连用。

乐极生悲[lè jí shēng bēi] ,释义:《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意思是说快乐到极点就会发生使人悲痛的事。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释义:《庄子·秋水》记载,河伯(黄河神)自以为大得了不得。后来到了海边,望见无边无际的海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仰望着海神,发出了叹息。后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能为力。望洋:仰望的样子。

一叶障目[yī yè zhàng mù] ,释义:一叶蔽目。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释义: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wú)”)术,暗于大理。”

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释义: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 ,释义:《列子·汤问》记载,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释义: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栗:发抖。

海晏河清[hǎi yàn hé qīng] ,释义:见〖河清海晏〗。

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三令五申[sān lìng wǔ shēn] ,释义:再三地命令和告诫。

单刀赴会[dān dāo fù huì]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盲人摸象[máng rén mō xiàng] ,释义:传说几个瞎子摸一只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释义:《国语·吴语》:“…望之如荼…望之如火。” 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荼(tú):一种茅草的白花。

鸡鸣狗盗[jī míng gǒu dào] ,释义: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释义:《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河山带砺[hé shān dài lì] ,释义: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未雨绸缪[wèi yǔ chóu móu] ,释义:《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绸缪牖户。” 意思是说,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后用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chóumóu):修补。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 ,释义: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见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释义: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枕戈待旦[zhěn gē dài dàn] ,释义:枕着兵器等待天明。形容时刻警惕,准备作战。《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旦:天亮。

车载斗量[chē zài dǒu liáng] ,释义: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辈,一类),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过门不入[guò mén bù rù] ,释义: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七擒七纵[qī qín qī zòng] ,释义:诸葛亮出兵南方,把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孟获心服,不再来攻。见《三国演义》。后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擒:捉拿。纵:放。

脱颖而出[tuō yǐng ér chū] ,释义:战国时代,秦兵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要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起去,但缺一人,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在众人当中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尖儿立刻就会露出来,你来我门下已经三年,没听到过对你的赞扬,你没什么能耐,不去吧!毛遂说,假使我毛遂早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似的,“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就是说,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的,岂止光露个尖儿!(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颖:据旧注,指锥子把儿上套的环)后来用“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嗟来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释义:《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食物,轻蔑地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 饥饿的人听了很生气,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了这个地步。” 终于不食而死。后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释义:《庄子·列御寇》上说,黄河边上有人泅入深水,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珠子。他父亲说:“这样珍贵的珠子,一定是在万丈深渊的黑龙下巴底下取得,而且是在它睡时取得的。”后来用“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扣紧主题,抓住要领(骊:黑龙)。

出尔反尔[chū ěr fǎn ěr] ,释义:《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探骊得珠[tàn lí dé zhū] ,释义:《庄子·列御寇》上说,黄河边上有人泅入深水,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珠子。他父亲说:“这样珍贵的珠子,一定是在万丈深渊的黑龙下巴底下取得,而且是在它睡时取得的。”后来用“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扣紧主题,抓住要领(骊:黑龙)。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释义:1.也说流水高山。《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2.琴曲。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清代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是近代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释义:《国语·吴语》:“…望之如荼…望之如火。” 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荼(tú):一种茅草的白花。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释义: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栗:发抖。

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释义: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敝帚自珍[bì zhǒu zì zhēn] ,释义: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引古代谚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后用“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很爱惜。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投笔从戎[tóu bǐ cóng róng] ,释义: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后来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释义:《庄子·秋水》记载,河伯(黄河神)自以为大得了不得。后来到了海边,望见无边无际的海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仰望着海神,发出了叹息。后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能为力。望洋:仰望的样子。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 ,释义: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见于汉代刘向《新序·杂事》)。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盲人摸象[máng rén mō xiàng] ,释义:传说几个瞎子摸一只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释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蜀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 他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泛指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