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的支的四字词语

今天词语大全网站要给大家提供的是一支笔的支的四字词语,这篇内容中收录了较多的一支笔的支的四字词语,部分词语有拼音和释义,一支笔的支的四字词语都摘录于汉语词典,希望这些一支笔的支的四字词语能够帮助到您。

垫支[diàn zhī] ,释义:暂时代替支付;垫付。

支分[zhī fēn] ,释义:1.分割,分解。《战国策·秦策三》:“秦 乌能 齐 县衡 韩 魏,支分 方城 膏腴之地以薄 郑?”高诱 注:“支,言细散取之。”唐 白居易《花前感怀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诗:“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2.古代碎裂犯人肢体的一种酷刑。《后汉书·苏竟传》:“王氏 虽乘閒偷簒,而终婴大戮,支分体解,宗氏屠灭。”《魏书·术艺传·刘灵助》:“战败被擒,斩於 定州,传首 洛阳,支分其体。”《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今闻已有密敕下本军,至则支分灭族矣!”胡三省 注:“支分,谓被支解而支体异处也,即冎刑。”","3.处置;安排。唐 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支分闲事了,把背向阳眠。”元 本 高明《琵琶记·五娘剪发卖发》:“飢荒先自窘,那堪连丧双亲,身独自,怎支分?”《天雨花》第二四回:“荣 妻答应厨下去,支分晚膳到来临。”","4.支使;分派。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等不得水温,一声要面盆;恰递与面盆,一声要手巾;却执与手巾,一声解纽门。使的人无淹润,百般支分!”明 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支分各色人,远远去迎接。”","5.支付;付给财物。唐 陆贽《赐吐蕃将书》:“赞普若须繒帛,朕随要支分,多少之间,岂拘定限。”宋 周密《武林旧事·酒楼》:“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明 汤显祖《牡丹亭·泊淮》:“兼且小生看书之眼,并不认得等子星儿;一路上赚骗无多,逐日里支分有尽。”","6.分辩。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父亲呵,你既然恁般发狠,怎教我不要半语支分?”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若是初检时不曾审问,怕只怕再检日怎支分?”","7.犹分支。清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南山 在 陕西 西安府 之南…… 镇安、洵阳、汉阴、石泉、洋县 各山,皆其支分别派。”

支渠[zhī qú] ,释义:从干(gàn)渠引水到斗(dǒu)渠的渠道。

支绌[zhī chù] ,释义:(款项)不够支配:经费~。见〖左支右绌〗。

焉支[yān zhī] ,释义:1.山名。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省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2.一种红色的颜料,多用以涂脸颊或嘴唇。也写作“胭脂”。

垫支[diàn zhī] ,释义:暂时代替支付;垫付。

支梧[zhī wú] ,释义:见“支吾”。

远支[yuǎn zhī] ,释义:宗族关系较为疏远的支派。

生支[shēng zhī] ,释义:犹身躯。

月支[yuè zhī] ,释义:1.也作月氏(zhī)。","2.古族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遭匈奴攻击。汉文帝初年一部分西迁至伊犁河上游,又迁至阿姆河流域,称大月支。没有西迁的进入祁连山区与羌族杂居,称小月支。","3.唐羁縻都督府名。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8世纪中叶后因大食势力东进而废弃。

支措[zhī cuò] ,释义:支撑筹办。明 张居正《与荆南道府二公》:“况先年议有废州县课银,近日两院又奏留存积粮银,目前尚可支措,俟明岁再议未晚。”

支解[zhī jiě] ,释义:见〖肢解〗。

支子[zhī zi] ,释义:1.支撑物体的东西:车~。","2.一种铁制的架在火上烤肉的用具,像箅子而带腿儿。

支赐[zhī cì] ,释义:支付赐与。

支当[zhī dāng] ,释义:承受,承当。

支腾[zhī téng] ,释义:应付,敷衍。

支应[zhī yìng] ,释义:1.应付:一个人~不开。","2.供应:~粮草。","3.守候;听候使唤:~门户。今天晚上我来~,你们去睡好了。

支孽[zhī niè] ,释义:旁生的树枝。喻旁出的宗族。亦谓事物由主体分出的部分。

列支[liè zhī] ,释义:列入项目支出:仪器购置款在科研经费中~。

支宾[zhī bīn] ,释义:接待客人。

支前[zhī qián] ,释义:支援前线:~模范。

支棱[zhī leng] ,释义:竖起;翘起:~着耳朵听。

支抗[zhī kàng] ,释义:抵抗。

起支[qǐ zhī] ,释义:官署名。

支沙[zhī shā] ,释义:1.亦作“支杀”。亦作“支煞”。戏曲中常用的形容词词尾。","2.赼趄,行走困难貌。

正支[zhèng zhī] ,释义:1.财政上正项的开支。","2.嫡系的支派。

支用[zhī yòng] ,释义:支付使用。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平叔 请令州府差人自糶官盐,收实估匹段,省司準旧例支用,自然获利一倍以上。”《宋史·职官志五》:“杂物库,掌受内外杂输之物,以备支用。”《红楼梦》第一○六回:“那管总的家人将近年支用簿子呈上,贾政 看时,所入不敷所出,又加连年宫里花用,账上多有在外浮借的。”

支裔[zhī yì] ,释义:1.流派,支派。","2.旁系宗族。

支兰[zhī lán] ,释义:1.指人体的脉络。","2.毒草狼牙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狼牙》。

支费[zhī fèi] ,释义:1.支用、花费。","2.日常费用。

旁支[páng zhī] ,释义:家族或集团等系统中旁出的支派。与“嫡系”相对。

捻支[niǎn zhī] ,释义:香草名。一说木名。

支会[zhī huì] ,释义:知会,通知。

郅支[zhì zhī] ,释义:匈奴 单于。呼韩邪 单于之兄,名 呼屠吾斯。汉宣帝 五凤 元年,独立为 郅支骨都 单于。元帝 初,叛 汉。建昭 三年,为 西域 副校尉 陈汤 攻杀,斩 郅支 首及名王以下千馀级。参阅《汉书·陈汤传》与《匈奴传》。后世因以“郅支”代称外寇。南朝 宋 鲍照《建除诗》:“破灭 西零 国,生虏 郅支 王。”唐 张柬之《出塞》诗:“手擒 郅支 长,面缚 谷蠡 王。”清 张维屏《三元里》诗:“一戈已摏 长狄 喉,十日犹悬 郅支 首。”

支犒[zhī kào] ,释义:支付犒赏。

支开[zhī kāi] ,释义:1.支使离开;岔开。","2.撑开。

支供[zhī gòng] ,释义:供应。

支托[zhī tuō] ,释义:亦作“支託”。支吾推托。

条支[tiáo zhī] ,释义:1.亦作“条枝”。古西域国名。约在今伊拉克境内。","2.唐代西域地名。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一带。

小支[xiǎo zhī] ,释义:即胡,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

燕支[yàn zhī] ,释义:1.草名。可作红色染料。","2.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妇女用作化妆品。亦用作国画的颜料。","3.泛指红色。","4.指美女。","5.喻鲜血。","6.古剑名。","7.汉时匈奴王单于正妻的称号。","8.山名。","9.泛指北地;边地。

张支[zhāng zhī] ,释义:方言。故意推辞。

支表[zhī biǎo] ,释义:贷给。

撚支[niǎn zhī] ,释义:香草名。一说木名。《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搴薜荔於山野兮,采捻支於中洲。”王逸 注:“捻支,香草也……支,一作‘枝’。”洪兴祖 补注:“捻,音烟。相如 赋云:‘枇杷橪柿。’其字从木。郭璞 云:橪支,木也。”

支干[zhī gàn] ,释义:1.犹肢体。四肢;四肢和躯干。宋 苏舜钦《上孔待制书》:“如支干之护首目,枝叶之蔽本根,而籓垣之严室庐也。”一本作“支体”。","2.见“支干”。","3.亦作“支干”。支,地支;干,天干。古代以支干相配纪日,后亦用以纪年月。《周礼·秋官·乡士》“协日刑杀”汉 郑玄 注:“和合支干善日。”孙诒让 正义:“《五行大义》:干不独立,支不虚设,要须配合以定岁月日时。从甲至癸为干,从寅至丑为支。干、干同。”宋 司马光《葬论》:“今之葬书乃相山川冈畎之形势,考岁月日时之支干,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繫焉。”元 王实甫《集贤宾·退隐》套曲:“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週遍又从头。”明 张煌言《壬辰除夕寓湄州禅院》诗:“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清 龚自珍《因忆》诗之一:“大挠 支干始,中年记忆荧。”自注:“是为甲子岁。”参见“干支”。

支颐[zhī yí] ,释义:以手托下巴。

支脉[zhī mài] ,释义:山脉的分支:伏牛山是秦岭的~。

支给[zhī gěi] ,释义:供给,支付。

黄支[huáng zhī] ,释义:亦作“黄枝”。古国名。一般以为在今 印度 马德拉斯 西南的 甘吉布勒姆。《楚辞·王逸<九思·伤时>》:“陟 丹山 兮 炎野,屯余车兮 黄支。”原注:“黄支,南极国名也。”《汉书·平帝纪》:“二年春,黄支国 献犀牛。”《隋书·炀帝纪下》:“提封所渐,细柳、盘桃之外;声教爰暨,紫舌、黄枝 之域。”章炳麟《訄书·冥契》:“是二子者(耶苏、穆罕默德),西隔 昆仑,而南隔 黄支 之海,未尝一覿 尚父 之苗裔,诵其图籍,而称号卒同。”

支革[zhī gé] ,释义:肢体肌肤。支,“肢”的古字。

特支[tè zhī] ,释义:宋 代朝廷颁给军人的特别赏赐。

支更[zhī gēng] ,释义:1.打更;守夜。","2.指打更守夜的人。

支派[zhī pài","zhī·pài] ,释义:〈名〉分出来的派别;分支。

支使[zhī shi] ,释义:命令人做事:~人。把他~走。

支节[zhī jié] ,释义:1.四肢。《尉缭子·攻权》:“将帅者,心也;羣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汉书·王莽传下》:“军人分裂 莽 身,支节肌骨臠分。”","2.指四肢关节。汉 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三:“煬帝 沉湎失度,每睡,须棰顿劳动力就一梦。侍儿 韩俊蛾 尤得意,每就枕,必令振耸支节。”","3.从属次要之事。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着在支节上求了。”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爰本斯旨,述其大事,而以其他支节附见焉。”","4.细碎,繁琐。唐 元稹《苦雨》诗:“又提精阳剑,蛟螭支节屠。”清 陈鳣《对策》卷四:“至于《礼志》,合郊祀、祭祀、朝会为一门,以省支节。”","5.谓意外的麻烦。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曾未半年,已有刻薄臣竂,强生支节,析文破敕,妄作申请,致有上项续降圣旨。”

支书[zhī shū] ,释义:支部书记,是党团支部的主要负责人。

支地[zhī dì] ,释义:丈量土地。

支路[zhī lù] ,释义:1.由干路分出的小路。","2.供电系统的一部分。","3.网络的一部分,由一个或多个两端元件串联组成。

持支[chí zhī] ,释义:支持。

支渠[zhī qú] ,释义:从干(gàn)渠引水到斗(dǒu)渠的渠道。

实支[shí zhī] ,释义:实际支出。如:他今天买书实支五十元,可以凭发票报销。

支应[zhī yìng] ,释义:1.应付:一个人~不开。","2.供应:~粮草。","3.守候;听候使唤:~门户。今天晚上我来~,你们去睡好了。

支济[zhī jì] ,释义:支给接济。

支许[zhī xǔ] ,释义:晋 高僧 支遁 和高士 许询 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

支辅[zhī fǔ] ,释义:辅助根本的枝叶。引申为辅弼、支脉等。

过支[guò zhī] ,释义:超过应支取之数。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如本年遇有赦免,则本年官俸役食亦照赦免月日分数扣除,不得过支。”

支待[zhī dài] ,释义:接待。

支郎[zhī láng] ,释义:1.称 汉 末、三国 时僧人 支谦。月支国 人,于 东汉 末迁居 吴 地,从 吴 孙权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到 孙亮 建兴 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 隋 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宋 道诚《释氏要览·称谓》。","2.指 晋 代高僧 支遁。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其时 雪浪 洪恩 本讲经法司,而风流文藻,辨博自喜,有 支郎 畜马剪隺之风。”清 曹寅《寄题东园》诗之七:“支郎 偏爱马,处士独怜鹤。”参见“支公”。","3.泛称僧人。唐 郑谷《重访黄神谷策禅者》诗:“初尘芝阁辞禪阁,却访 支郎 是老郎。”前蜀 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悵问 支郎。”

支破[zhī pò] ,释义:支付;拨给。宋 岳飞《奏招杨钦状》:“水寨首领 杨钦 将带到本寨徒众老小约一万餘人……臣已优加存抚,及即时支破钱粮养赡。”《宋史·食货志八》:“至于 乾道 七年,詔 广南 起发麄色香药物资,每纲二万斤,加耗六百斤,依旧支破水脚钱一千六百六十二贯有奇。”《元典章·户部二·打算人吏分例》:“上年别无支破体例,不须应副。”

支座[zhī zuò] ,释义:直接承受推力或压力的结构部位(例如拱、穹窿、梁或支柱的支座)

支饮[zhī yǐn] ,释义:中医学名词。指水饮留滞胸膈,以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浮肿、吐白色泡沫痰。

支祈[zhī qí] ,释义:见“支祁”。

指支[zhǐ zhī] ,释义:犹四肢。

支伯[zhī bó] ,释义:见“支父”。

支棱[zhī leng] ,释义:竖起;翘起:~着耳朵听。

支骸[zhī hái] ,释义:肢体骸骨。谓尸体。《后汉书·质帝纪》:“又兵役连年,死亡流离,或支骸不敛,或停棺莫收,朕甚愍焉。”

支仰[zhī yǎng] ,释义:谓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宗支[zōng zhī] ,释义:同宗族的支派。

零支[líng zhī] ,释义:古国名。即 令支、离枝。

支别[zhī bié] ,释义:分支;歧出。

支青[zhī qīng] ,释义:到边疆支援建设的青年。《中国青年报》1983.11.22:“就在这果实累累的地方,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 上海 支青。”

总支[zǒng zhī] ,释义:总的支部委员会、党团组织的一级机构。

支理[zhī lǐ] ,释义:处理;处置。

支疆[zhī jiāng] ,释义:支援边疆。《新民晚报》1985.3.2:“A与丈夫B原都是支疆青年,在十年动乱中结为患难夫妻。”

支敌[zhī dí] ,释义:抵敌。

年支[nián zhī] ,释义:全年支出。唐 徐夤《北园》诗:“生事罢求名与利,一窗书策是年支。”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凡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令在京库藏年支见在之定数所当供办者,得以从便变卖,以待上令。”

节支[jié zhī] ,释义:节约开支:增收~。

胡支[hú zhī] ,释义:1.乱指使。","2.乱支吾。

骈支[pián zhī] ,释义:并列的分支。

令支[lìng zhī] ,释义:春秋 时 山戎 属国。其地约在今 河北 滦县、迁安 间。公元前六六四年为 齐恒公 所灭。《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刜 令支、斩 孤竹 而南归。”韦昭 注:“二国,山戎 之与也。刜,击也;斩,伐也。令支,今为县,属 辽西。”《逸周书·王会》作“不令支”,《管子·小匡》作“泠支”,又《轻重戊》作“离支”,《吕氏春秋·有始》作“令疵”,《史记·齐太公世家》作“离枝”。

支缀[zhī zhuì] ,释义:1.支持延续。唐 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尚顾嗣续,不敢即死;支缀气息,以严邦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入室,见少女卧縠幛中。婢以鉤挂幛。望之,年十四五许,支缀於牀,形容已槁。”","2.犹拼凑。清 王士禛《<四溟诗话>序》:“茂秦 诗有两种:其声律圆稳,持择矜慎者,弘正 之遗响也;其应酬牵率,排比支缀者,嘉 隆 之前茅也。”清 戴名世《<野香亭诗集>序》:“往往即事以徵情,取之於心而谐之於韵,宜其成一家之诗,而非勉强支缀,徒以摹拟为工者之所及也。”

中支[zhōng zhī] ,释义:仲支,指家族中的二房。

支脉[zhī mài] ,释义:山脉的分支:伏牛山是秦岭的~。

支领[zhī lǐng] ,释义:领取。明 海瑞《续行条约册式》:“今后一照先年事例,各府州县於各仓内僉一二廒口为军储廒,凡官军於此支领。”《红楼梦》第二三回:“横竖照里头的规例,每月支领就是了。”

析支[xī zhī] ,释义:亦作“析枝”。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称 鲜支、赐支、河曲羌。分布在今 青海 积石山 至 贵德县 河曲 一带。

支属[zhī shǔ] ,释义:亲属,宗支。

支对[zhī duì] ,释义:1.对付,应付。","2.支吾答对;对答。","3.应酬接待。

折支[shé zhī] ,释义:1.折价支付的税款。","2.弯腰。支,通“肢”。

支郡[zhī jùn] ,释义:1.指 汉 代诸侯国的属郡。《汉书·晁错传》:“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颜师古 注:“支郡,在国之四边者也。”按,《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作“枝郡”。","2.唐 末 五代 时,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兼领数州,称为“支郡”。《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始,唐 及 五代 节镇皆有支郡。太祖 平 湖南,始令 潭朗 等州直属京,长吏得自奏事,其后大县屯兵,亦有直属京官者,兴元 之 三泉 是也。戊辰,上纳 瀚(李瀚)言,詔 邠、寧、涇、原 等州直属京,天下节镇无復领支郡者矣。”

支表[zhī biǎo] ,释义:贷给。

支言[zhī yán] ,释义:犹支辞。

支裂[zhī liè] ,释义:犹分裂。

支委[zhī wěi] ,释义:支部委员或支部委员会的简称。

皇支[huáng zhī] ,释义:见“皇枝”。

支酒[zhī jiǔ] ,释义:谓才喝一杯酒即预付酒宴费。

支移[zhī yí] ,释义:宋 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宋哲宗 时,陕西 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宋 欧阳修《原弊》:“今不先制乎国用,而一切临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赋,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买之绢……用心益劳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无量也。”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宋史·食货志上二》:“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穀,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其输有常处。而以有餘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支差[zhī chāi] ,释义:旧指支应差役。

荔支[lì zhī] ,释义:即荔枝。

支剌[zhī là] ,释义:形容词词尾。见于 元 曲。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恶党凶徒势,活支剌娘儿双拆散,生各札夫妇两分离。”元 乔吉《水仙子·嘲少年》曲:“纸糊锹,轻吉列枉折尖;肉膘胶,乾支剌有甚粘。”

支饰[zhī shì] ,释义:支吾掩饰。

支陪[zhī péi] ,释义:陪伴。

近支[jìn zhī] ,释义:宗族关系较近的支派。

家支[jiā zhī] ,释义:四川 凉山 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解放前有近百个互不隶属、各有固定地域的黑彝家支。民主改革后,家支制度已不存在。阿尔木呷《红军,红军,彝民的亲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彝族兄弟,其中有 普雄峨勒、阿候、沽基 等家支的大小头人,有的在这监狱里坐了六、七年,有的坐了十几年。”

动支[dòng zhī] ,释义:提用;动用。

支掌[zhī zhǎng] ,释义:宋 代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支使与掌书记的并称。

不支[bù zhī] ,释义:支持不住;不能支撑下去:精力~。身体~。

支捂[zhī wǔ] ,释义:见“支吾”。

支农[zhī nóng] ,释义:1.[城市]支援农村,支援农业。","2.特指文革中军队支援农业。

支当[zhī dāng] ,释义:承受,承当。

支拄[zhī zhǔ] ,释义:1.支撑。","2.指用于支撑之物,支柱。","3.抵触,抵制。

支那[zhī nà] ,释义: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以及近代日本都曾称中国为支那。

支边[zhī biān] ,释义:支援边疆:科技~。

鲜支[xiān zhī] ,释义:即栀子,常绿乔木,性寒味苦,可入药。

扢支[gǔ zhī] ,释义:象声词。形容断裂声。

支书[zhī shū] ,释义:支部书记,是党团支部的主要负责人。

支床[zhī chuáng] ,释义:1.支撑在床上。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嶠 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 鸡骨支牀,和 哭泣备礼。”","2.语出《史记·龟策列传》。后用作典故。唐 王维《春日上方即事》诗:“鳩形将刻杖,龟壳用支牀。”此喻养生延年。清 顾炎武《过朝邑王处士建常》诗:“黄鵠山川意,相随万里翔。谁能三十载,龟壳但支牀?”此喻守志不移。参见“支牀有龟”。

支拽[zhī zhuài] ,释义:支撑,维持。

节支[jié zhī] ,释义:节约开支:增收~。

支体[zhī tǐ] ,释义:指整个身体。亦仅指四肢。

支支[zhī zhī] ,释义:1.象声词。现多写作“吱吱”。","2.形容词后缀。

度支[dù zhī] ,释义:1.原意是量入为出。旧指管理财政收支的官。","2.指财政。

支甫[zhī fǔ] ,释义:见“支父”。

金支[jīn zhī] ,释义:1.一种黄金饰品。常施于乐器之上。","2.指代乐器。

支杀[zhī shā] ,释义:见“支沙”。

支划[zhī huá] ,释义:处置;应付。

支使[zhī shi] ,释义:命令人做事:~人。把他~走。

支硎[zhī xíng] ,释义:山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又名 报恩山、南峰山。硎,平整的石头。山有平石,故名。晋 高僧 支遁 隐居于此,因以 支硎 为号,山亦因 支遁 得名。明 文徵明《二月廿六日游天池诸山》诗:“西北羣山列翠屏,天池 宛转带 支硎。”参阅 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山》、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苏州府》。

支脚[zhī jiǎo] ,释义:两个或更多的侧向的与经常呈水平方向延伸的部件中的一个。

支军[zhī jūn] ,释义:主力部队以外的别部。

支绌[zhī chù] ,释义:(款项)不够支配:经费~。见〖左支右绌〗。

支御[zhī yù] ,释义:抵御。

支辞[zhī cí] ,释义:1.亦作“支词”。强为之辞。","2.芜蔓虚饰之辞。

支查[zhī zhā] ,释义:计算稽查。《元典章·户部六·住罢银钞铜钱使中统钞》:“仍听於中书户部及各处转运司预买 至大 五年盐引,挨次支查,其餘诸色课程差发,亦仰从便收受。”

七支[qī zhī] ,释义:佛教语。十恶的前七种。包括三种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四种口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支子[zhī zi] ,释义:1.支撑物体的东西:车~。","2.一种铁制的架在火上烤肉的用具,像箅子而带腿儿。

支边[zhī biān] ,释义:支援边疆:科技~。

支词[zhī cí] ,释义:见“支辞”。

支胤[zhī yìn] ,释义:后代子孙。

支划[zhī huá] ,释义:处置;应付。

支类[zhī lèi] ,释义:犹支属。

不支[bù zhī] ,释义:支持不住;不能支撑下去:精力~。身体~。

支公[zhī gōng] ,释义:1.即晋高僧支遁。字道林,时人也称为“林公”。","2.泛称高僧。

支骨[zhī gǔ] ,释义:1.犹言肢体。","2.犹骨肉。指亲人。

支前[zhī qián] ,释义:支援前线:~模范。

支助[zhī zhù] ,释义:支援,帮助。

支派[zhī pài","zhī·pài] ,释义:〈名〉分出来的派别;分支。

解支[jiě zhī] ,释义:开支。

语支[yǔ zhī] ,释义:语言学上指比语族小的语言系属。详“语系”。

支仗[zhī zhàng] ,释义:支撑维持。

旁支[páng zhī] ,释义:家族或集团等系统中旁出的支派。与“嫡系”相对。

支机[zhī jī] ,释义:见“支机石”。

烟支[yān zhī] ,释义:1.亦作“烟脂”。亦作“烟支”。亦作“烟肢”。亦作“烟脂”。即胭脂。色红。妇女用以饰容。","2.指妇女。

关支[guān zhī] ,释义:领取。《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都管领钧旨,自去关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御前作﹞专管营造龙牀、龙桌、箱、柜之类,合用漆布、桐油、银硃等件,奏准于甲字库关支。”《清会典事例·户部九七·公主以下及额驸俸禄》:“从前 和敬固伦公主,虽係在京居住,而俸银缎疋,仍照外藩之例支领,年久未便裁减,仍许照旧关支。”

支庶[zhī shù] ,释义:宗法制度谓嫡子以外的旁支。《诗·小雅·白华序》“以孽代宗”汉 郑玄 注:“孽,支庶也;宗,适子也。”孔颖达 疏:“以适子比根干,庶子比支孽。”《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餘焉。”《周书·豆卢宁传》:“其先本姓 慕容 氏,前燕 之支庶也。”《红楼梦》第二回:“可惜这 林 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 如海 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支差[zhī chāi] ,释义:旧指支应差役。

支解[zhī jiě] ,释义:见〖肢解〗。

支条[zhī tiáo] ,释义:1.旁出的树枝。","2.引申指从属的或次要的部分。

反支[fǎn zhī] ,释义:古术数星命之说,以反支日为禁忌之日。汉 王符《潜夫论·爱日》:“孝明皇帝 尝问今旦何得无上书者?左右对曰:‘反支故。’”汪继培 笺:“本传注云:‘凡反支日,用月朔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子、丑朔六日反支。见《阴阳书》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世传术书,皆出流俗,言辞鄙浅,验少妄多。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归忌寄宿,不免凶终:拘而多忌,亦无益也。”王利器 集解:“案:今 临沂 银雀山 出土《汉元光元年歷谱》,在日干支下间书‘反’字,即所谓反支日也。”

嘎支[gā zhī] ,释义:象声词。形容物件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多重迭用。如:他挑着行李走,扁担压得嘎支嘎支的响。

辟支[pì zhī] ,释义:1.佛教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2.哔叽的旧译。斜纹的毛织品。

支楞[zhī léng] ,释义:1.亦作“支楞楞”、“支楞楞争”。象声词。状金属、琴弦等的清脆声。元 无名氏《气英布》第二折:“若不看你少年知识,往日交游,只消喒佩中剑支楞支楞的响一声,折末你能言巧辩,早做了离乡背井。”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数日前我曾听得支楞楞的剑响,想杀别人,不想道杀害自己也。”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折:“支楞楞争絃断了不续碧玉筝,吉丁丁璫精砖上摔破菱花镜。”元 李唐宾《望远行》曲:“忽惊起 瀟 湘 外寒雁儿叫破沙汀,支楞的泪湿絃初定。”","2.亦作“支棱”。挺起,竖着。《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两边都是涧沟,那冰冻的支棱着,就和刀剑一般。”康濯《第一步》一:“他使劲支楞着耳朵听,也只听出几句怎么轮流浇,怎么谁也不吃亏,可还是听不具体。”张士杰《渔童》:“那大荷花立刻支楞起来,随着蔓子一点一点地往回缩呀缩呀,越缩越小,不一会缩到鱼盒里去了。”","3.高傲自负。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方言》:“南都方言……自矜尚曰支楞。”

支借[zhī jiè] ,释义:1.借用。","2.借贷;预支。

长支[cháng zhī] ,释义:旧时商店店员向店主借支款项,到年终结算,叫做长支。

支讬[zhī tuō] ,释义:见“支托”。

腰支[yāo zhī] ,释义:见“腰肢”。

杂支[zá zhī] ,释义:正项之外的零碎开支。《人民日报》1955.7.19:“仔细一算账,每增加一辆小汽车,仅车辆的损耗、保养、修理、用油及司机工资和杂支等费用,每年就要多开支三千五百元。”

四支[sì zhī] ,释义:四肢。

支遣[zhī qiǎn] ,释义:1.使用。宋 苏轼《乞将损弱米贷与上户令赈济佃客状》:“不惟乘此飢年,人户闕食,优加賑济,又使官中却得新好白米充军粮支遣。”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九出:“程途怕远,只要钱支遣。”","2.费用。宋 岳飞《奏画守襄阳等郡营田札子》:“就拨 江西、湖南 粮斛,朝廷支降券钱为一年支遣,候营田就绪,军储既成,则朝廷无餽餉之忧,进攻退守皆兼利也。”宋 文天祥《回祕书巽斋欧阳先生》:“先生儻乏支遣,不妨更质钱用,第常使可赎足矣。”","3.排遣。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4.调遣,派遣。所云平 史超《东进!东进!》:“听说 黄桥 吃紧,太远 特地派我住到这里,随时听候 陈总指挥 的支遣。”

支末[zhī mò] ,释义:支派之末。

支兵[zhī bīng] ,释义:主力部队以外的别部。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